如何预防失眠四管齐下有效预防失眠
失眠的成因深入解析
失眠,这个困扰许多人的问题,其成因多种多样。除了众所周知的环境因素外,还有精神心理因素、疾病因素以及药物因素等。精神心理上受到某种外因的刺激或干扰,都可能引发失眠。众多内脏疾病如心脑血管病、胃肠病、肝病、肾病、慢支、哮喘等,以及手术后的恢复情况,甚至其他精神疾病,都可能引发失眠症状。某些药物的副作用也会导致严重失眠。
对于失眠,我们首先要提高认知,不要随意投医、乱服药。偶尔的失眠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是难以避免的,一般自己就能察觉其诱因并及时调整。但如果持续二周以上,一夜只能睡2-3小时,并出现白天头晕、头胀,心慌心烦,口干等症状,甚至影响工作或学习功能,那就需要及时就医,按照医生的指导服用药物,中药为主,副作用相对较小。
生活规律也是关键。许多失眠患者的生活节奏不规律,常常熬夜到深夜才入睡,这样很容易打破自然的阴阳消长规律,导致失眠。建议这些患者尽可能提早到12点钟以前,最好是10点钟以前睡觉,早上6点起床,逐步调整生活习惯。
饮食也是预防失眠的重要因素。建议饮食清淡,少食海味佳肴,特别是老年人以及某些特定人群。主食可以加入一些杂粮,如大麦片、玉米等,有助于降血脂,同时防止营养过剩导致的失眠。
适度的体力活动也对防治失眠大有益处。对于失眠者而言,有的可能是精神活动超负荷,有的则是体力活动不足。“体脑并用,精神乃治”,长期体力活动太少,精神负担太重,矛盾较多,都不利于失眠的防治。
在失眠的防治上,中医有独特的理论。提倡先食疗,如夏秋食宜莲子百合汤,冬春宜用莲子桂圆汤。还包括松弛疗法,如散步、晚上浸脚放松,以及练放松功或配合心理疏导等。前人还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如“先睡心、后睡目”。睡不着时,要心静、气平,持“无所谓”的态度。若无睡意,与其赖在床上辗转反侧,不如起床坐立、散步或看书,待有睡意时再上床就寝。
对于失眠我们要深入理解其成因,从多个方面入手进行防治,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这一困扰人们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