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脓性眼内炎是怎么引起的
化脓性眼内炎的成因与发病机制
一、病因
化脓性眼内炎,一种由细菌和真菌引发的眼疾,其致病菌种类繁多。在过去,常见的致病菌如金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等较为常见。随着医学的进步,如抗生素、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以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普及,眼内炎的致病菌种类发生了变化。现在,表皮葡萄球菌、白葡萄球菌、蜡芽孢杆菌等成为了新的常见致病菌,真菌感染也在逐渐增多。据上海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的统计数据显示,表皮葡萄球菌、真菌、白葡萄球菌、蜡样芽孢杆菌等是眼内炎的主要致病菌。
二、发病机制
眼内炎的发病机制主要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两种类型,这取决于病原体如何侵入眼内组织。
1. 外源性眼内炎通常与外伤或内眼手术有关,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在手术后,眼内炎的比例为10%~20%。例如,在白内障囊外切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玻璃体手术、抗青光眼手术中,都有可能出现眼内炎。这些眼内炎的主要病原体是革兰阳性球菌,尤其是表皮葡萄球菌,另外还包括金葡萄球菌和链球菌。对于穿孔伤(包括眼内异物)导致的眼内炎,细菌感染占74%,真菌感染占26%。若是由农业创伤导致的,应考虑真菌感染的可能性。
2. 内源性眼内炎则是由身体其他部位的传染病引发的,如脑膜、心内膜、消化道、尿道、肺等。这些致病菌通过血液循环转移到眼睛,常常伴随着发热、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多等症状。这类眼内炎的常见致病菌包括链球菌、流感嗜酸杆菌、脑膜炎奈瑟菌等。对于进行过大型手术、患有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长期使用激素和抗生素的人群,尤其是真菌感染的风险较高。
对于化脓性眼内炎的预防和治疗,需要针对这些常见的致病菌和发病机制进行综合考虑,以制定有效的防控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