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播散性血管内凝血是怎么引起的

生活百科 2025-03-20 13:35生活百科www.xingbingw.cn

一、病因

从早产儿和新生儿窒息开始,至恶性疟疾、钩端螺旋体病等各类感染,再到急性白血病、蚕豆病及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疾病,都有可能引发凝血系统的紊乱。恶性肿瘤和巨大血管瘤等也会引起类似问题。而各种休克、呼吸窘迫综合征、溶血尿毒症综合征等危重病症,更是加重了血液系统的负担,使得身体更容易出现状况。

二、发病机制

正常情况下,血液在微循环中流畅无阻,不会随意凝固。这一切得益于没有血管损伤、血小板不会随意粘附和聚集,以及没有凝血和血栓形成的促进因素。在某些因素如细菌内毒素和血管内皮损伤等的干扰下,凝血系统被异常激活,使得循环中的血液进入高凝状态。血小板会在微循环中聚集,纤维蛋白大量沉积,形成众多的微血栓。这些微血栓消耗了大量的凝血因子,导致血液从高凝状态迅速转变为低凝状态,从而引发广泛的出血和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现象。

DIC与继发性纤溶这两种病理现象常常在同一疾病的不同阶段同时出现,有时则以其中一种现象为主。其病理变化可能轻微也可能严重。轻微的表现可能仅有紫癜或瘀伤,而严重的情况下,全身多个器官都会出现微循环栓塞、坏死和出血,尤其是肺和肾。如果血栓持续较长时间,会导致严重缺血、缺氧、酸中毒等,最终可能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这一切的背后,是复杂的凝血系统与纤溶系统的动态平衡被打破,两者相互作用,共同导致了这一系列的病理变化。

在这一系列的病理过程中,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角色也十分重要。它被激活后,不仅分解纤维蛋白,还会分解许多凝血因子,进一步消耗和减少各种凝血因子,导致出血加重。纤维溶解酶作为一种蛋白质分解酶,其分解产物还具有抑制凝血的作用,从而加重了出血的状况。而血小板在聚集后,消耗进一步减少,也促进了出血的发生。

上一篇:小儿哮喘的治疗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2015-2025 www.xingbingw.cn 性病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