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心悸
心悸:一种无需惊吓却令人不安的疾病
源自《伤寒论》中的“辨别太阳病脉证并治”,心悸是一种不容忽视的健康问题。其严重性表现为震惊,其成因多种多样,包括气血虚弱、痰饮内停、气滞血瘀等。
对于阳虚气虚导致的心悸,患者会感到心下空虚,有如惊悸,或是先出现烦躁后心悸。脉搏大而无力,治疗需温阳益气。阴血不足、血不养心导致的心悸则表现为面色无华、舌淡脉细。若同时伴随虚火,则会出现五心烦热。对于水饮内停导致的心悸,患者会感到胸痞满、头晕恶心、尿短,治疗需通阳化饮。痰郁心悸则表现为惊心动魄,突发突止,甚至心跳欲厥,治疗需祛痰定悸。气滞血瘀导致的心悸则伴有短气喘息、胸闷、胸痛等症状,治疗需活血理气。
在患者的日常诊疗过程中,许多患者因胸闷、心悸、胸痛而怀疑自己患有“心脏病”,焦虑地寻求医疗帮助。经过X摄影、心电图和超声波心电图等检查,大多数患者并无器质性心脏病。这是一种以心血管症状为主的植物神经功能障碍。
在中医理论中,心悸是指心跳快而强,伴随心前区不适。它属于祖国医学中的“惊悸”和“怔仲”范畴。心悸的原因多种多样,可涉及多种疾病。
心血管疾病是心悸的主要原因,包括心肌炎、心肌病、心包炎、心律失常、高血压等各种心脏病。非心血管疾病如贫血、低血糖、大量失血、高烧、甲亢等,以及胸腔积液、气胸、肺炎、肺不张、腹水、肠梗阻、肠胀气等疾病也可能导致心悸。一些药物如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氨茶碱、阿托品等也可能引发心悸。
神经因素也是心悸的常见原因,尤其是自主神经(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如神经衰弱、更年期综合征、过度兴奋或恐慌以及剧烈运动后都可能出现心悸。
深入理解心悸的多种原因和表现,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关注和照顾自己的身体健康,以维持良好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