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巨结肠症
在人类对消化道疾病不懈探索的历程中,直肠肌层活检技术应运而生。这一技术最初由Swenson(1955年)引入,准确率高达98%。它通过从直肠壁提取肌层组织进行活检,从理论上来讲,这是验证肌间神经节细胞缺乏从而诊断先天性巨结肠的最可靠手段。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其存在的若干缺陷,目前并不作为首选。
Smith(1968年)的组织学研究揭示了一个重要的现象:新生儿的神经节细胞在出生后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发育和成熟。特别是直肠肌间丛和粘膜下丛,这一过程可能会滞后几周。如果不注意这一点,很容易将正常的儿童误诊为先天性巨结肠或相关疾病。正常的直肠在齿状线上方存在一个低神经节细胞区域,这也可能引发误诊。在进行肌层活检时,必须确保取样高度高于齿状线一定的距离,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针对不同年龄的儿童,取样的高度也有所不同,这对于短期巨结肠病的儿童来说尤其重要,因为很容易发生漏诊。
除了诊断上的困难,肌层活检还存在一些并发症,如肠穿孔、出血和感染等。术后的疤痕甚至可能影响后续的根治性手术。对于新生儿来说,由于肛管狭窄、直肠壁薄等生理特点,操作起来极为不便。虽然肌层活检是诊断先天性巨结肠同源病的主要依据,但由于其复杂性和潜在风险,需要在严格的操作规范下进行。
与此直肠粘膜活检作为一种更为简单、安全、可靠的诊断方法逐渐受到重视。该方法仅需取一小块粘膜进行检测,经过不断改进,无需或住院即可完成。检查方法包括组织学、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其中,组织检查主要通过HE染色判断神经丛中是否存在神经节细胞,但这种方法不够准确。更为精确的检测手段如组织化学检测中的乙酰胆碱酯酶检测,需要新鲜的组织标本和冷冻切片机,由于新生儿期乙酰胆碱酯酶活性较低,容易出现假阴性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虽然精度较高,但由于试剂成本较高,并不适合作为常规诊断手段。
除了上述两种活检方法,X线钡灌肠和直肠肛管测压也是诊断先天性巨结肠的重要辅助手段。X线钡灌肠不仅能确定病变范围,还是选择手术的重要依据。而直肠肛管测压作为一种有效、经济、简单、快速、安全、无损伤、可反复进行的诊断方法,对于先天性巨结肠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先天性巨结肠的诊断和治疗,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包括患者的具体情况、各种检测手段的优势和劣势等,制定出最适合患者的诊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