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见种花生苗是什么意思(孕妇梦见花生苗长得很好)
梦见种花生苗是什么意思(孕妇梦见花生苗长得很好)、本站经过数据分析整理出梦见种花生苗是什么意思(孕妇梦见花生苗长得很好)相关信息,仅供参考!
中国第一古郡从一千年变成了五年。
编辑评论/注释
面对经济新常态,打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创新驱动发展、基础能力建设、新型城镇化“四张牌”,是习近平总书记为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中原更加辉煌指明的方向。
县(市)是连接城乡、承上启下、促进城乡互动的纽带。也是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节点。也是全省城镇化的主力军,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如何推动县级中小城市提质发展?如何有效帮助生活在农村山区的贫困户脱贫致富?五年的努力,全省各县区都上演了怎样的扶贫、发展、进取故事?近日,东方今报派出多名记者,深入全省新型城镇化建设一线,到脱贫攻坚最前沿,挖掘生活中的河南好故事,推出“荣耀县城3354庆祝十九大东方今报全媒体县域行”大型专题报道。今天发布第一组报道,西咸篇。
主持人东方今报社社长助理于超(右)
嘉宾隰县县委书记金平(左)
经过五年的努力,五年的拼搏,有着“中华古郡第一”美誉的息县,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全县呈现出经济快速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的可喜局面。
“经过五年的努力,我获得了‘三个转变’。”隰县县委书记金平说,隰县的发展内涵在变,对外形象在变,干部作风在变,一个美丽的隰县正在一步步实现。
城市发展好吗?
数据不会说谎。
怀德春天
东方报金你好。作为全市全省的农业大县,息县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如何?
金平党的十八大以来,息县在党中央、省委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统筹推进稳增长、调结构、强基础、促改革、惠民生。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保持良好势头。
五年来,我县综合实力大幅提升,一组数据很能说明问题总产值从2011年的122.3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191.2亿元,年均增长9.3%;一般预算收支分别突破4.7亿元和35亿元,分别是2011年的2.2倍和1.65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77.9亿元,年均增长15.4%。第三产业结构从2011年的28.842.229优化到2016年的25.339.635.1,呈现出第一产业稳步发展、第二产业提质增效、第三产业日益活跃的良好局面。
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全县产业集聚区完成投资80亿元,建成区6平方公里,入驻企业80家,带动就业3万余人,率先晋升为省级一星级产业集聚区;大力发展以主食加工为基础的绿色食品产业,形成以营养主食、休闲食品、生态饮品为代表的产业集群。
近年来,息县农业生产力保持稳定,累计新建高标准粮田68.5万亩,连续9年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完成了
近平过去西县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有很多债务。如何提升城乡建设的规模和水平,是我们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课题。结合百城建设提质工程,修订完成县城总体规划、四区详细规划、部分乡镇镇规划,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交通为纽带、水系为特色、城镇为节点的城乡规划总体布局。
去年以来,新建主次干道20条,改造背街小巷495条,中心城区面积扩大到24.5平方公里,形成了“七纵八横一联”的路网框架。城东新区、产业集聚区、商务中心区建设如火如荼。公共交通、街区绿化、专业市场等公共设施不断完善,城市的活力、魅力和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
没有招商引资和项目,这个城市肯定发展不起来。我们坚持开放招商和项目建设双驱动,累计引进工商项目55个,总投资197.2亿元。省道S337改扩建、大广高速公路湘电出口改扩建、西淮高速公路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投入使用,新建农村公路864.7公里;大别山革命老区淮河供水灌溉工程顺利纳入河南省“十三五”规划纲要、国家扶贫专项规划和全国水利改革发展“十三五”规划,内洛高速西咸至罗山段、淮河淮滨至西咸航运工程等关系长远发展的基础和配套工程取得重大进展。
结合息县的实际
打造“中国生态主食厨房”
东方报我们在采访中发现,息县很多地方都有“中国生态主食厨房”的牌子。为什么会提出这个想法?
近平中央提出深化改革、促进发展,我们一直坚持以敢于突破来突破。隰县有一首民歌,叫“钱买不到隰县的坡,饭煮了一半,馒头蒸了一半”,非常贴切地表达了隰县的特色。结合息县的实际情况,我们提出了“中国生态主食厨房”的发展理念。从田间到舌尖,形成了一整套产业链,发展成为息县的产业支撑。
除了打造“中国生态主食厨房”,息县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也是我们的创新。提出了“先报销后付费”、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包”等一系列成功经验,被誉为农村卫生领域的“小岗村”模式。工作走在全国前列,379个病种纳入综合支付。医改经验得到了中央深改办的高度肯定,并被列入典型案例在全国推广,为息县人民特别是农村贫困人口解决了很大的问题。
党员佩戴党徽。
一般认键就可以站了。
东方日报我们发现一个现象,息县每个党员干部都佩戴党徽。有什么用?
近平抓好党建是最大的政绩,佩戴党徽是做好党建的具体行动。通过佩戴党徽,可以自觉增强党员干部的党性和服务意识。平时认清,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关键时刻清醒。
从脱贫攻坚开始,我们就牢牢抓住了党建这个牛鼻子。全县党员干部继续开展"宣誓宣誓,佩戴党徽,手抄党章,背扶贫包"等强党性活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近平经过五年的努力,息县取得了“三个转变”。,息县发展内涵正在转变,工农业转型跨越,城市建设品位提升,社会事业欣欣向荣,呈现出特色突出、潜力上升的可喜局面;,息县的对外形象正在发生变化,逐渐称得上中国生态主食厨房的产业品牌和中国第一古县城的文化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息县干部的作风正在转变,推诿扯皮少了,主动作为多了,敷衍应对少了,解决问题多了。全县勇攀高峰,再创辉煌!
这一切的变化,充分说明西县人有能力、有智慧把西县的事情办好,美丽西县的宏伟蓝图一定会在西县人手中变成现实!(东方日报猛犸记者于超李广元/文张继军/摄)
这些大数据告诉你西咸人的幸福感。
近年来,息县广大干部群众务实进取,把改善民生福祉作为最大政治,不断加大投入,初步克服了交通、教育、城建“三大短板”,一大批强基础、惠民生的重大项目相继上马,让人民群众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大数据整体
五年来,西县始终践行为人民服务的理念。
县级财政用于民生支出的比例
从2011年的54.1%上升到2016年的74.5%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016年达到23021元和9807元。
分别是2011年的1.6倍和1.8倍。
2017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约8.5%
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9%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
城镇新增就业7200余人。
扶贫大数据
五年来,脱贫攻坚战全面展开
实施44个贫困村电网升级改造、41个贫困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45个贫困村文化服务中心,搬迁1048户1976人。
70个贫困村整体退出,减少贫困人口5.9万人。
2017年目标
完成6848人的搬迁扶贫任务。
改造县乡公路118公里,新建通村通祖路600公里。
开工建设一批村级光伏电站,完成65个贫困村电网改造任务。
新建54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覆盖所有贫困村。
构建文化大数据
五年来,文化振兴充满活力。
建成了西府人文化园、刘邓大军渡淮广场等文化设施,升级改造了新华书店,启动了县剧院,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民间舞蹈《板凳龙》、民间戏曲《黑子戏》入选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填补了息县省级“非物质遗产”项目的空白。
2017年目标
加快古莱国文化园二期工程,加快西府人文化园、刘邓军渡淮河纪念馆展示,加强太子庙、西郭古城、西咸文庙等遗址保护。启动城东新区博物馆、体育中心、休闲体育场、规划展示中心、综合文化中心建设,完成西咸剧院建设,为居民文化健康娱乐活动提供空间。建设“书香息县”,鼓励和支持文化社团繁荣发展。
医疗大数据
五年来,健康促进卓有成效。
4所公立医院全部升级,20个标准化乡镇卫生院、19个中医诊所和336个村卫生室,公开招聘118名医务人员,基本解决了“看病难”问题
投资3亿元建设思源实验学校、县第八小学、县第九小学、县第十小学、蒲官区中心学校等中小学;重新组建县一中、新二中;投入4.16亿元实施农村学校“全面改薄”;总共招聘了1,966名教师;中心城区严格实行划片、限轨、限招生;并大力支持了兴趣资本实验、关店理想等民办学校的竞争性发展;县职业教育中心被评为。
2017年目标
完成一中改扩建一期工程,规划在城东新区新建一所高中;加快县第十一、十二小建设进度,确保学校秋季招生;建设县四中、龙湖中学,重点解决城市义务教育“上学难”问题;投资9957万元,实施农村学校“全面改薄”、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和校舍维修改造;建设9所幼儿园,促进公办和民办幼儿园竞争发展;推进省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推动职业教育再上新台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招聘中小学教师692名,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社保大数据
五年来,保障水平稳步提升。
新增就业37587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260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居民医保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420元,城乡低保月补助标准提高到240元和127元,农村贫困人口集中和分散供养标准提高到每年4000元和3000元,建设保障性住房3705套,
林地
2017年目标
全面落实就业扶持政策,做好转业干部和退役士兵接收安置工作,确保城镇新增就业7200人;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标准,全面推行社保“一卡通”;完善社会保障和临时救助的体制机制,做好城乡低保、救灾、医疗救助、优抚等工作。加强住房保障,计划分配公租房1226套,改造农村危房1500套。扩大公积金覆盖面,提高公积金利用率,充分发挥住房公积金在支持住房消费和改善民生方面的积极作用;建立基本生活保障协调机制,切实做好困难群众帮扶工作,让困难群众心里有温暖,生活有希望。(东方日报猛犸记者李广元整理)
链接1:
我做梦也没想到会搬出土坯房在家工作。
初秋的雨。在信阳息县林镇谢老寨村集中安置点,一片丰收景象。一排排白墙灰瓦的平房,一片片晾晒的稻谷,阵阵欢声笑语……如今,谢老寨村从过去的一个贫困村,变成了全县有名的“明星村”,让人刮目相看。
这是息县扶贫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息县坚持把扶贫作为第一要务、第一民生工程,形成了专项扶贫、产业扶贫、社会扶贫的强大合力,扶贫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搬迁搬出土坯房。有闲散的工作给农民。
9月11日,趁着天气晴好,谢老寨村村民于大力在自己的新房子里收拾了一下,准备储存即将收割的水稻。
46岁的俞大力是林镇有名的贫困户。他身体不好,还要照顾智障的妻子,还要抚养两个年幼的孩子。原来的家,除了一个土坯
梁告诉记者,谢老寨村集中安置点占地27.75亩,建筑面积5500多平方米。可容纳78户贫困户233人建档立卡。目前已入住60多户。
为了确保搬迁群众能“搬得动、稳得住、发展得起来、富得起来”,安置点北面正在修建一座扶贫工厂。“我听说这里有柳条厂和面条加工厂。到时候,像于大力这样的人就可以在农闲的时候去那里打工了。”梁对说道。
行业在家工作一个月能挣3000多。
“我以前做梦也没想过这样的生活!”岳震贫困户杨,是息县多项产业扶贫的受益者之一。
三个孩子上学,父亲体弱多病,使杨一家长期生活在困境中。产业扶贫政策出台后,杨顺利成为对口帮扶企业——河南御道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御道农业)的员工。除了每月3000元左右的工资,他还可以享受1000元的季度分红。家里3亩多的土地也早早种上了公司提供的红薯苗。
御道农业副总裁、生产总监刘告诉记者,御道农业是一家以红薯粉为原料的食品加工企业,是西咸食品工业园众多企业之一。今年5月,该公司通过扶贫贷款与息县东岳镇、彭店乡等4个乡镇970余户贫困户签订了扶贫贷款协议,每季度向贫困户发放1000元利润。目前第二季度的利润已经全部发放完毕。
为了让更多的贫困户受益,御道农业还在村头投资了厂房和设备,建设了四个红薯粉加工基地,对红薯粉进行粗加工,并在御道农业进行回收利用。目前其中两款已经投产。“请当地人来管理,一方面好管理,另一方面多让利给农民。”刘对说
息县项店镇产业扶贫示范基地河南卢航户外用品有限公司的车间里,几十名工人正在忙碌。“一天能挣六七十块钱,离家不远,不耽误带孩子,下班还能下地干活。”隰县邵楼村的李振平告诉记者,自从她开办了这家生产户外帐篷的工厂后,她和50多名贫困户一样,在工厂进行了短期技术培训后,就回家工作了。
该公司生产部经理武照兵告诉记者,该公司还在几个村庄建立了加工点,以吸收贫困户和附近的村民。“近300名工人,大多是贫困户。每人月收入2000元以上”。
近年来,息县立足农业大县实际,集中力量打造中国生态主食厨房,通过规划引导、贷款扶持、外出培训等方式,积极培育壮大县域产业集聚区的主食企业。吸引市场主体和农民参与产前种植养殖、产中加工、产后销售运输等环节。带动农村工业发展,增加贫困户收入。
因地制宜,鼓励和引导农民在淮南丘陵地区发展养殖业。在以种植高效水果和特色蔬菜为传统模式的中心乡镇,搭建平台,组织贫困户和企业签订就业协议或带动发展合同,突出一二三产业融合,实现企业和贫困户双赢。在土地平坦肥沃的北方地区,实施高标准粮田建设和新技术新品种试验示范工程,突出高产优质粮油产业带动致富。
进一步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企业贫困户”和“贫困村贫困户”长效机制
“县委、县政府对各乡镇(办事处)的工作成果实行档案管理,以成绩论英雄。”一位乡镇干部告诉记者,每个乡镇都设立了“英雄榜”,对每个村的党支部书记、企业家、创业小组都有要求。党支部书记要当好“排头兵”,带头学习政策、兴办产业、招商引资,为入驻企业提供优质服务,确保企业家吸引来、留得住、扎根下来;创业者和创业群体要时刻“量体温”。他们不应该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半途而废,犯“低烧”。他们也不应该盲目扩张,自我膨胀,犯“高烧”。更不要弄虚作假,梦想钻政策空子害“感冒发烧”。“这样的要求不仅是对村干部负责,也是对企业负责”。(东方日报猛犸记者于超李广元通讯员余江县/吐温)
链接二扶贫先行,扶心扶智,改变人心,为致富“补气”
心与智肖鑫村已成为致富的“金字招牌”。
“从改变人心入手,扶贫先扶心,扶智。”这是隰县万柳树村第一任驻村书记宋瑞进村时定下的方向。
五年来,万柳树村坚持“文化引导、道德教化、风气提升、产业跟进、共同繁荣”的原则。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入手,培育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设立了首个村级道德讲堂,改变人心,改善村容村貌。新村的这块金字招牌成了致富的“钱袋子”,吸引了十几家爱心企业携手帮扶,全村面貌焕然一新。
要真正脱贫致富,就要提起贫困户的“心”,这就是“弯柳模式”的经验。为此,息县在全县范围内设立村级道德讲堂,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贫困群众的决心和底气,增强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全县364个行政村都成立了党员志愿服务队,设立了爱心便民服务站,通过具体帮扶和暖心服务,提高贫困群众的幸福感。以老百姓身边的故事,创作编排了一批反映扶贫内容的文艺节目,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文化进乡村、全民奔小康”文化扶贫乡村行、“汇聚脱贫力量、建设美丽息县”专题讲座行、“百姓宣讲直通车”进基层行等活动。
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重点,积极改善群众居住环境和村庄道路状况,动员村民自觉参与清理行动,把勤劳的种子播进村民心中,带来清新的空气,弘扬文明。
,息县还开展了“五好家庭”、“好婆婆”、“好媳妇”等系列评选活动,引导后进生学先进、学先进、更先进;挖掘一批心连心帮扶走上致富路的贫困户代表,在群众身边组建培训队,通过他们的亲身陈述宣讲政策,引导群众增强脱贫信心,走上致富路。
“软硬”兼施“硬”修党建率先打通“心路”和道路。
“佩戴党徽,可以自觉增强党性意识和服务意识。平时认,关键时刻站出来,关键时刻拿出来。”李店乡副乡长裴蕾对佩戴党徽颇有心得。
在息县,和裴蕾一样,有7000多名党员干部,佩戴着党徽,背着扶贫包,坚守在扶贫一线。自从
息县在加强党的建设的,抓住省交通厅对口帮扶的有利时机,改善交通落后面貌,大打交通扶贫攻坚战。制定了《交通脱贫三年规划》规模,规划新建和改造通村通祖公路2000多公里。目前已建成587公里。今年计划分三批建设1000公里,率先完成全县99个贫困村脱贫目标。
在41个贫困村全面实施安全饮水工程的基础上,今年将实施26个贫困村巩固提升安全饮水工程。已完成电网扶贫项目235个,减免农村贫困人口电费384.38万元,在建电网扶贫项目87个。
创新方法村里有大病“健康顾问”。
“幸亏政府报销了大部分费用,不然真的没钱让孩子继续看病了。”说起给11岁女儿看病报销的事,息县杨店乡杨围子村贫困户王红伟感慨地说。
去年10月底,女儿突发急性髓系白血病。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住院半年多,共花费近32万元,家里因病致贫。根据相关政策,基本医疗保险报销上限为15万元,增加比例为9889.73元,大病保险83766.51元,补充疾病保险59338.51元,民政救助6622元,政府财政7295.72元。这样算下来,王宏伟住院的实际费用只有2000元。大部分钱已经付了,剩下的报销在进行中。
近年来,息县实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政府购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在息县被称为“服务包”。服务包涵盖0-3岁儿童、孕妇、老年人的医疗保健,以及传染病、高血压、糖尿病等9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为确保“服务包”货真价实,西县组织专家进行科学测算,制定“目标”。通过公开招标,最终与25家医疗卫生机构签订了采购合同。
实行贫困家庭患者住院报销“一站式”服务,实行“先报销后付费”。所有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患者住院自付部分不超过医疗费用总额的5%。,西咸财政出资为5000余名高血压、糖尿病贫困患者购买签约服务;700多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享受5%二次报销;报销518名贫困家庭大病患者超出部分医疗费用371.03万元;建设了20个标准化乡镇卫生院、19个中医诊所、336个村卫生室,基本解决了“看病难”问题。中医馆以其确切的临床疗效、独特的预防保健功能、随意的治疗和低廉的费用,成为老百姓身边的“健康顾问”。
,针对农民特别是贫困群众普遍关心的上学难、户籍难等问题,息县创新办法,扫除扶贫“路障”。“今年村里给我的两个孙子免费做了亲子鉴定,两个孩子还得到了3850元的教育扶贫补助。感谢党的好政策!”谈起孙子的户口,项店镇张庄村许巍村75岁的贫困户徐国强依然激动不已。
像老徐曼国强一样,在息县享受滴灌政策的困难群众数不胜数。为解决部分贫困家庭成员申请户口条件不全的问题,隰县创新做法,由县财政出资,公安,卫生计生部门开辟绿色通道
淮河全长75.5公里,哺育了全境的平原和丘陵,加上暖温带过渡气候。息县粮食产量占信阳市近1/6,占全省1/60。连续12年粮食商品率高达70%。在粮食结构上,有小麦和水稻,隰县以弱筋小麦和“香饭团”闻名全国.这些注定是农业大县。2012年“中国生态主食厨房”的提出,让其围绕绿色食品产业越走越远,做大做强。
日前,记者来到息县,了解这家“中国生态主食厨房”从“田间”到“舌尖”的运作过程,用镜头为您奉上一场经典美食之旅。
“钱买不到西咸婆,半米半馒头”。良好的地理、气候、土壤等优势赋予了农业诸多可能,也支撑了西咸人的饮食习惯。作为一个古老县城流传下来的农耕读书的文化传统,促使其不断适应时代的变迁,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场景一现代循环农业打造综合旅游区。
初秋的午后,荷塘里的莲藕要采摘了;家禽养殖园,白鹅成群,收网满鱼虾;山坡附近,到处都是果树;前面是一望无际的大棚葡萄……这是息县香店镇黄围子村农业基地的一角。
“明年回来就能吃到甜葡萄了!”村民许正在给葡萄喷洒农药。他小心翼翼地向记者解释,葡萄越年轻,害虫越多。安全期要喷农药,残留很少。葡萄到了结果的时候,不会直接喷在上面,可以保证食品安全。许说,这些知识都是技术员告诉他的。平时在家务农,业余时间在这里打工。一天能挣80块钱,还能学到很多种植的知识。
农业基地负责人杜老师告诉记者,这是信阳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现代循环生态农业”链条中的一环发展立体农业,提高土地利用率。全循环生态农业将畜牧业、食品加工、水产品、肥沃蔬菜的边角料供应给生物处理中心,处理成发酵饲料和有机肥,或者利用其中的微生物改良土壤和水,形成良性循环的生态链,以旅游带动现代农业。
规划显示,沿淮河支流伊河,将建一座“十里画廊”。除了初具规模的葡萄、梨、樱桃、蟠桃、杏、李采摘园外,还将建设水上公园、生态游泳池等休闲娱乐项目,以及民俗文化村、西郭古文化广场等文化场所,包括“兴国隐居”、“葛坡夜雨”、“立轴春耕”等。
“我们集中流转了4000亩土地,利用当地自然资源,依托空心村改造和伊河绿化,建设综合旅游区,带动当地建设。”杜老师说。
场景二休耕两年建有机田,90后回老家梦田园。
“大学毕业后,我成了班里唯一一个回家种地的人。对我来说,这就是我想要创造的田园世界。”说起自己的田园梦,90后青年鲁豫一脸幸福。
2015年,鲁豫从四川农业大学毕业,回到家乡隰县,在项店镇离娄村找到了理想的土地这里酸碱度适中,灌溉方便,可以种植隰县特产香稻湾3354,一种营养丰富,香气馥郁的水稻。通过承包置换,他在当地收了120亩农田,经过两年的休耕改造,培育出了适合种植的理想环境。
鲁豫告诉记者,这70亩粳稻是经过多次检验的抗病虫“南京9108”品种。不施化肥农药,用秸秆还田和腐熟粪肥为其提供养分,用太阳能捕虫器杀虫。“这种粳稻口感比较软糯,亩产量比普通水稻差一点,但价格却高出四到五倍。”鲁豫算了一笔账亩产1000斤大米,产600斤大米。按照10块钱一斤的最低价算,收入6000元;,一亩水田养殖300斤小龙虾,按照25元一斤卖了不少。年初下的鱼苗,现在草鱼已经长到三斤了;而50亩的香米丸子,25元就能卖一斤。
“我用有机种植的方法种植完全无污染的食物。不多,很多顾客都提前预订了。”为了证明自己的“有机种植法”,鲁豫经常在田间地头推出网络直播,吸引一批“粉丝”。他还在田地里安装无线摄像头,并邀请感兴趣的人随时查看。
鲁豫说,“从种子到果实,在你的脑海里过一遍只需要几分钟,但真正做到却需要无数个日日夜夜。”
鲁豫大部分时间都很充实,和村民的关系非常好村民会向他咨询农作物品种,或者效仿稻虾养殖,经常给他送来自家的新鲜蔬菜。
鲁豫告诉记者,在西咸,他远不止是唯一一个回乡创业的青年。有人种了“半夏”药材,有人种了瓜果蔬菜。还被县委书记邀请一起吃早餐,在“早餐会”上交流讨论,反映问题。
场景三
立足本地优势
让港澳吃到西咸美食。
在西咸菜场或超市,“本地菜”是新鲜和美味的标志。在千里之外的香港,人们也可以吃到西咸美食。
息县夏庄镇信阳翠绿供港农业蔬菜基地是生产供港蔬菜的农业基地之一。由于气候和地理条件的优势,隰县一年有10个多月的种植期。,当地还种植了上千亩成熟蔬菜。有广东白菜、芥蓝、雪桶、广东小白菜、日本菠菜等20多种蔬菜。日采摘面积600余亩,可保证3-12月每天采摘4万公斤蔬菜直供香港。
绿色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晨告诉记者,蔬菜都是自然种植,使用有机肥,连灌溉用水都是不到100米深的井水。经过全程冷链运输,严格检验检疫,才能运到香港。"这些蔬菜从地里摘下来后可以直接食用."张晨递给记者一颗粤菜,尝了尝。它有甜味。
张晨说,为了满足顾客对外观好、大小均匀的要求,蔬菜的种植、施肥、采摘都是按照统一的时间节点进行的。“比如采摘下来的广式白菜心,都是15厘米左右长,12厘米左右短。”
在菜园里,工人们用大拇指上的铁片把菜心剪掉,手中一排菜心的大小基本和叶子的长度一样。正在工作的夏告诉记者,她每天采摘两三百斤蔬菜。像她这样的采摘工约有300人,每天有20多吨蔬菜发往港澳。“每个月拿底薪加计件工资,一斤菜6毛钱。我一天差不多能赚200块。”夏对说道。蔬菜基地的发展带动周边村民脱贫致富。据张晨介绍,翠绿农业蔬菜基地现有员工近500人。仅香港蔬菜基地一个项目,就能帮扶80多户贫困户,帮扶130多名贫困人口。
在绿色的菜园里,村民们用勤劳的双手把蔬菜送出门外,把钱带回家。(东方日报猛犸记者于超王舒/文张继军/摄)
四个链接
改变“大g
随着2012年隰县打造“中国生态主食厨房”理念的提出,隰县主食开始走产业化、产业化之路。小麦变成了面点面,大米变成了精装米和米线,红薯变成了粉条和粉条,就连彩椒和黄桃都可以切块冷冻,成为外国人青睐的半成品.息县绿色食品产业高速增长,成为全县第一支柱产业,原来的“大粮仓”正在变成“大厨房”。
场景一无菌流水线+微生物实验室实现半成品“定制化”。
在位于黄围子村的信阳明德食品有限公司,100多名工人正在流水线上忙碌着。
一桶红辣椒洗两遍,风干,定型,在-20至-35冷冻,在实验室检验,密封包装,运往欧洲、非洲、亚洲、韩国、日本等地。该公司总经理楚全健告诉记者,生产线上有40名固定工人,繁忙时需要120名工人。都是贫困户,每天被班车接送到周边村子打工,每天70元工资。
在实验室里,刘欢正在检测新加工的红辣椒的微生物和农药残留。他告诉记者,这批货物要运往欧洲和非洲,要按照相应国家规定的标准进行检验。“这些食物被清洗干净,送到厨房和餐桌上直接食用。这样的检查每天都有,基本符合要求。我们的工作是给食物另一份‘保险’。”刘欢是这个村子的人,主修微生物学。他说这份工作给自己带来了很多惊喜。第一,他发现在家乡可以做专业相关的工作。第二,他看到食品安全的监控已经相当成熟。
“安全是出口蔬菜的最低标准。我们的优势是可以根据客户要求定制不同的蔬菜水果半成品。”初剑说,比如这些产品是红、黄、绿三色的辣椒,品种、大小、形状,切丁还是切丝,从源头到作坊都可以控制。
除此之外,还有胡萝卜、土豆、毛豆、芦笋、黄桃等蔬菜和水果的加工。这些原料大多来自企业建立的农业基地。据悉,该企业与周边村7个农业合作社合作,建立有机认证农田1600亩,流转土地4000多亩,统一配备种子和有机肥,并提供技术指导。
场景二进军电商互联网将美食推向世界
信阳惠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商品展示架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零食花生、绿豆、兰花豆、干果、蔬菜.食品包装上有一个大胡子农民的形象,叫“惠农大叔”。销售经理王建伟告诉记者,由于成本较高,产品此前在大润发、欧尚、乐购等大型超市销售,市场主要针对江浙沪等城市。随着去年电子商务平台的使用,市场范围不断扩大,消费者可以获得对产品的直接反馈。
“我们正在根据客户对兰花豆口味和包装透明度的反馈,调整我们的产品和包装。随着电商平台的发展,市场开始向国外拓展,大量追求品质的消费群体也出现在原本定位为价格敏感群体的小区域市场。”王建伟说,工厂原本是利用当地的原材料和劳动力优势面向全国市场,现在发现当地的消费能力不容小觑。“在当地超市,进口化妆品、高档零食等。以前没有的,开始大量出现,印证了发展电子商务,满足不同地区消费群体的必要性。”他表示,调整后企业将加大电子商务的发展,预计未来电商平台上产品的销售额将达到总销售额的五分之一。
食品惠农电商是息县“中国生态主食厨房”电商扶贫的一个缩影
根据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利用JD.COM商城电子商务平台和息县优质主食资源,对传统绿色食品加工企业进行整体包装、改造和升级,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发挥电商扶贫示范县的集聚优势,通过创业扶贫、就业扶贫、金融扶贫等优惠条件,全力促进西咸人口就业,帮助老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场景三
米饭甜点
世界上的食物都是新鲜的,不会坏的。
9月12日,距离中秋节仅剩半个月,息县本土甜品企业绿园食品有限公司刚刚开始生产月饼。
月饼制作车间只有几个工人在操作。馅料的比重、饼皮的重量、蛋糕的大小和形状都由机器控制。刷了蛋黄从烤箱里拿出来的月饼是香的。
在另一个车间,工人们正在制作包子和面,拌馅,放入蒸笼,蒸好的包子出锅。
工厂负责人黄永强告诉记者,面包、月饼等。有售,而且更新鲜,更美味。做包子是为了满足热爱面食的居民的需求。“我们希望在基于当地材料的标准化车间里制作健康新鲜的食品。”黄永强说。
在食品展柜里,记者发现除了常规的生日蛋糕和面包,还有麦片和米粉的礼盒。“这些都是息县的土特产,当地接受度很高。今年春节期间,仅礼盒销售额就达230多万元。”黄永强告诉记者,企业的很多原料来自本地息县本地的大米、面粉,与东岳乡合作社合作采购的梨、苹果,从陈鹏乡种植基地采购的蔬菜等,既能保证稳定的供应,又能在源头上保证食品的质量。
被称为“美食街”的西咸产业集聚区已发展成为国家主食产业化示范点,入驻企业80家。到今年8月底,累计实现产值121.1亿元,带动3万多人就业。该区13家企业与6700户贫困户签订扶贫协议,率先晋升为省级一星级产业集聚区。
随着隰县“中国生态主食厨房”的发展,该县取得了“六个一”的显著成效中国第一个生态主食全产业链示范基地、中国第一个10万亩生态小麦种植示范基地、中国第一个10万亩生态水稻种植示范基地、中国第一个生态农业主题城市、中国第一个生态食品大型体验园、中国第一个生态自循环农村示范基地。“生态主食,中国人的粮食”的口号更有底气,更响亮。(东方日报猛犸记者于超王舒/文张继军/摄)
更多关于梦见种花生苗是什么意思(孕妇梦见花生苗长得很好)的请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