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城市招聘(搭建跨区域人才流动平台)
跨城市招聘(搭建跨区域人才流动平台)、本站经过数据分析整理出跨城市招聘(搭建跨区域人才流动平台)相关信息,仅供参考!
人口是一切经济社会活动的基础,人才是第一资源。近年来,我国各城市竞相出台一系列优惠措施,吸引人才“用脚投票”。从吸引“高精尖”人才到全方位吸引各级各类人才,从以落户、解决住房等各种优惠手段吸引人才到构建更加全面丰富的人才引进体系,围绕人才的培养和引进,近年来各地“大动作”频出,城市间的人才流动也在发生诸多变化。
从百万人才进海南行动计划,到成都打造“荣漂”品牌矩阵,再到厦门变“筑巢引凤”为“三顾茅庐”.多个城市招才引智新举措的背后透露出哪些中国人才流动的新趋势?
不要在“荣漂”后随波逐流
“成都说承诺给我一个美好的未来,所以我不会离开这里。”“绕过山山水水才发现,成都是地球上的一颗火花。”……如果你曾经在成都的地铁站、公交站看到过“蓉漂”留下的文字,或许就能体会到成都的温暖和魅力。
四川省成都金满堂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段丽丽,曾短暂担任——“荣漂”2020年党员专家科技志愿服务团材料准备组组长。“曾经‘漂’在成都,现在‘定居’了,我愿意为这座城市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段丽丽告诉记者,“2011年,我来到成都创业。去年,我买了一套房子。我的孩子也在我喜欢的公立学校读书。我们实现了在成都生活和工作的梦想。”
不随波逐流是很多来蓉人才的心声和期待。近年来,成都加快建设以人才可获得性、创新创业活跃度、生活成本竞争力、城市宜居性为核心竞争力的国际人才枢纽。人才总量达到556.3万人,居全国第四。
因为“奋斗”,“成都人才新政1.0版”不仅上了网络热搜,还吸引了全国多个城市效仿。“先落户后就业”和“来成都求职的外地毕业生7天免费住宿”.2017年7月颁布的“成都市人才12条新政”,依然可以感受到成都求贤若渴的诚意。新政策实施以来,已有超过49万青年人才落户成都,带动2020年成都户籍人口老龄化率比2016年下降0.68个百分点。
“随着成渝双城经济圈的不断发展,成都提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适应城市发展的人才政策也演变为以高水平人力资源支撑城市高质量发展。”成都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
2020年9月,“成都人才新政2.0版”发布,聚焦源头创新、技术突破等关键环节,更大力度支持全球高端人才和行业领军人才发展。正在研究制定的“成都人才新政3.0版”,将更大程度地赋能新经济企业和新经济人才。
在成都,有很多为人才服务的载体,如人才发展学院、青年人才驿站等。都属于同一个品牌——“荣漂”,这是国内第一个注册的才艺作品品牌。“我拿到了‘荣成人才绿卡’,这是我有住房、落户、就医、子女入学等相关需求时的‘王牌’。”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所长王伟说,“成都高新区为我们提供了项目启动资金,‘荣漂计划’提供了重点帮扶。”通过实施“荣漂计划”,成都引进高层次人才799人,顶尖创新创业团队78个,培育上市公司14家。
成都将每年4月的一个周六定为“蓉漂人才日”。今年4月24日,成都与重庆等10多个副省级城市共同发布了《关于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倡议》
今年4月,厦门大学迎来百年校庆。借势东风,厦门市委市政府联合发起厦门大学校友“南强兴路”计划,号召校友带着亲情回归,带动更多发展资源集聚建设厦门。
为此,厦门发布《留在成都》从建设校友创新创业集聚区、加大校友创业融资支持力度、鼓励创建基金支持校友投资发展、推出特殊人才礼遇政策等六个方面为校友提供暖心支持。厦门还将为投身厦门创新创业的校友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保障。
在厦门,类似“强南兴鹭”的人才政策层出不穷。厦门始终把人才作为支撑和引领经济特区发展的第一资源,致力于集聚人才、留住人才、帮助人才发展壮大。毕业有补贴,第一次工作有住房.厦门推出了一系列吸引人才的政策,不断努力吸引各地的大学毕业生。
“一就业就可以申请3万元的生活补贴,地铁站有公租房,市场价7折。初入职场就有房,让我安心奋斗。”毕业于厦门大学的安踏集团员工于小燕说,目前安踏集团有200多名新员工住在位于厦门翔安区汤漾的经济适用房里,公司还专门配备了两辆大巴车用于接送服务。生活和通勤都不难。员工幸福感爆满。
近年来,厦门关于人才发展的政策和“绿色通道”此起彼伏。特别是2019年以来,厦门连续实施“三个五”、“三个六”、“三个七”人才引进工程,其中提出每年分别录取高校毕业生5万人、6万人、7万人,坚持一手吸引外地高校,一手吸引本地高校,通过定制居留政策、扩大城校合作等方式,提高厦门本地高校毕业生就业率。
近三年来,在厦门就业的毕业生分别突破4万人、5万人和6万人,年均增长20%左右。其中,厦门大学、华侨大学毕业生整体就业情况保持在22%左右,集美大学超过40%,厦门理工学院超过50%。
“厦门近年来的人才政策充满诚意。”厦门市高层次人才开发中心主任王鹏说,“,你来厦门,会有足够的住房,落户,还有孩子的教育。我们对人才的承诺是‘厦门无限C位’。只要大家愿意来,厦门就是理想的舞台,什么时候都不晚。”
除了吸引本地高校毕业生留在厦门,厦门还创新引智模式,联合各区“组团式”人才大本营、重点高校设立现场专场招聘,变被动为主动。今年以来,厦门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市国资委在上海联手,向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学生抛出“橄榄枝”;思明区走进太原理工大学举办专场人才引进推介会,10点钟携手雷丁等企业进行推介招聘;集美区厦门理工学院、集美大学等10所高校受邀走进Unikon国际互联网时尚产业园谈校企合作.
“反响非常热烈。很多同学前来咨询交流,现场收到了很多高质量的简历。”点度品牌公关总监张明全连连称赞,这得益于厦大招收毕业生的政策体系。复旦大学国际公共政策专业2020级研究生王若楠说“活动现场显示了厦门对人才引进的重视,我周围的同学都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
截至今年3月底,海南引进人才23.3万人,与2018年同口径相比增长675%。越来越多的人才在海南写春天的故事。海南引进人才坚持一个——的观点,搭建人才发展平台。无论人才需要什么,都会给他们提供准确的信息。这就解决了“人才来海南能干什么”的问题。
“创业之初,资金是最大的问题。”南海本土人才、海南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江说,关键时刻,海口秀英区政府提供扶持资金,帮助他们完成羊舍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发展奠定了基础。目前,姜计划将农场的规模扩大到7000亩。
近年来,海南紧紧抓住制度集成创新这个“牛鼻子”,出台70多项人才制度和措施,吸引高端人才来海南发展。为搭建人才引进和培养平台,海南实施“南海系列”等人才培养计划,累计创建院士工作站(院士团队创新中心)145个、“候鸟”人才工作站6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1个,灵活引进100多名院士及其团队成员500名,在海南建立了首个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
中科院院士廖湘科带队赴海南开展“PK区块链”科技创新发展研究;日本教授董入驻海大,推动超仿真核心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一批影视人才竞相在海南运作电影项目.宽松的人才发展环境,广阔的创业者平台,让各类人才在海南大展身手。
海南的人才引进也秉承了另一个观点3354。实行人才培养和引进“双轮驱动”战略,既重视“眼界”又不能忽视“侧面”。“除了引进人才,培养本土人才同样重要。我们需要‘外来和尚’和‘本地和尚’。办好海南自己的教育,壮大人才队伍,极其重要,具有战略意义。”海南省委书记沈晓明说。
在海西中心医院工作的医生感到幸运,因为他们经常有机会观摩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张志远做的手术。三年来,以张志远为首的院士工作站采取“义诊讲座、手术观摩”的模式,对海南当地24名医生进行了培训和授课。
为了更精准地引进外来人才,大力培养本土人才,共同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海南系统化、项目化、品牌化推进“百千万”人才工程。随着自由贸易港利好政策的稳步实施,各路人才看到了“海南机遇”和“海南前景”。(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潘)据
来源经济日报
更多关于跨城市招聘(搭建跨区域人才流动平台)的请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