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各省人口(清朝时人口数量)
清朝时各省人口(清朝时人口数量),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清朝时各省人口(清朝时人口数量)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一、清代的人口变动和人口流动
1.清代人口变化由于战争和农业经济不发达,中国人口一直很少。清初(仅指内陆地区的人编,不包括边疆少数民族)是1000多万元,到清末已经是4亿多了。有专家认为,这与清朝实行的人口政策有很大关系。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实行“均田制”,康熙的圣旨是“盛世养民,不加税。”从此人口与税收分离,税收不再征收到成年人头上,大大刺激了每个家庭生孩子的欲望。
清初,清政府非常重视掌握人口变动情况。1740年(乾隆五年),进行了大规模的全国人口普查,奠定了中国人口工作的基础,改变了以往“人口户口”的方法,以“男女”统计人口,这是中国人口学的一个进步。
651年顺治八年,户口为10633326人。
1661年顺治十八年,19137652。
1662年康熙元年,为19203233。
722年康熙六十一年,25326307。
741年乾隆六年,按嘉宝户口数,各省共有143410559个户口。
762年乾隆二十七年,有20472.4万人,超过2亿。
1970年从业人员达到301487115人,超过3亿人。
1834年道光十四年,418574人,超四亿。
1840年道光二十年,412814828人;
1850年,太平天国运动开始,十余年的战乱,伴随着饥荒、瘟疫等天灾人祸,以及清末人口普查工作的严重缺失和疏漏,使得人口数字波动很大
1852年咸丰二年,据同治五年统计,当时人口为255957082人;
1989年光绪二十四年,人口319719613人。清朝末年,上升到道光年间的水平。
2.人口迁移清朝也是中国历史上人口迁移非常频繁的时期。根据史料分析,清代中后期的人口分布与民国时期相似。其中,95%的人口和90%的耕地相对集中在约占全国总面积一半的华北、华东、东南、中南和东北;只有不到5%的人口分布在西北、蒙古等干旱地区;青藏等高寒地区人烟稀少。分省份来看,人口密度高、绝对人口多的省份多集中在长江中下游、黄河下游、海河下游和珠江下游。
一是清朝初年,清军入关,大批满族人迁入关内,流向各地;
二是达斡尔族、锡伯族部分人口从东北向新疆西北部迁移,使得地广人稀的东北更加荒凉,成为后代迁徙的主要方向。
第三,清末大规模移民主要面对东北。清初,东北作为“龙兴之地”,一直限制关内流民向关外流动。但对于常年缺吃少穿的农民来说,东北肥沃的土地和稀疏的人口对他们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尽管清廷出台了一系列严厉的惩罚措施,限制流民出关,尤其是有家眷的流民,但仍有不少冒着生命危险“闯关”的现象。到了清朝末年,内忧外患之下,清廷被迫开放禁令,通过开荒、免税、补贴等方式鼓励移民东北,从而逐渐形成了移民潮
1.民族构成满清贵族建立全国政权后,为了维护自己的政治统治,稳定政局,除了必要时采取强制措施或军事征服外,多数情况下采取一些有利于各民族社会政治经济进步的措施,从而促进了民族和解和国家统一。到了清代,中国五十六个民族的局面已经基本形成。
(1)东北主要是满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赫哲族、朝鲜族;
(2)北方地区以蒙古族为主;
(3)西北地区主要有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锡伯族、塔吉克族、鞑靼族、乌兹别克族、俄罗斯族、土族、裕固族、撒拉族、东乡族、保安族;
(4)西南地区约20个民族,包括藏族、门巴、巴罗、彝族、苗族、白族、傣族、侗族、布依族、羌族、水族、仡佬族、景颇族、哈尼族、阿昌族、傈僳族、拉祜族等。
(5)中南部和东南沿海地区约10个民族,包括童(壮族)、土家族、瑶族、高山族、黎族、畲族、仫佬族、毛南族、京族等。
2.民族政策
(1)对蒙古人设立行政法庭,处理与蒙古人有关的事务。蒙古的精英们经常被封爵并得到报酬以示他们的关心。在蒙古建立盟旗制度加强管理,通过婚姻拉近蒙古与蒙古上层贵族的关系。
(2)对新疆增加驻军,大力实行屯田垦荒政策,扩大种植面积,实行征纳措施。
(3)西藏清朝初期,达来被授予爵位,被公认为西藏和蒙古的宗教和宗教领袖,还册封固始可汗为西藏地方行政首领,实行政教分离政策,确立了西藏与中央国王和朝鲜的直接关系;乾隆时期,鉴于西藏局势动荡,确定了政教合一的方针,改革了西藏地方制度,规定了达赖喇嘛的权限,提高了驻藏大臣的权力和地位,协调好了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的关系。
(4)对西南地区云南、贵州、四川、湖南、湖北等少数民族,实行“改变民族地区土地所有制关系和当地人民与土司的人身依附关系”的政策,促进了各少数民族的进步和发展。
这个网站是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一键举报。
更多清朝时各省人口(清朝时人口数量)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