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家教经典语录107句(左宗棠家教经典语录107句是什么)
左宗棠家教经典语录107句(左宗棠家教经典语录107句是什么),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左宗棠家教经典语录107句(左宗棠家教经典语录107句是什么)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一、好便宜者,不可与之交财。多狐疑者,不可与之谋事。
点评好贪便宜者,和他交财必然会造成不愉快。多疑的人,无法和他一起做事,因为合作最重要的就是彼此坦诚,互相猜忌是无法合作的。
二、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千卷,神交古人。
点评这是左宗棠将领的述志联。上联可以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相媲美。下联表达向古之仁人志士看齐的.志趣,“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读书是为摆脱庸俗,与往圣先贤神交。
三、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
点评这是左宗棠将领的一副
下联意思是看问题要高瞻远瞩,做人应低调处世,做事要留有余地。“择高处立”,才能高瞻远瞩;“就平处坐”,才能消灾远祸;“向宽处行”,才能畅行无阻。
李嘉诚最喜欢的一幅对联,挂于其办公室。
四、穷困潦倒之时,不被人欺;飞黄腾达之日,不被人嫉。
点评“不被人欺”指的是人在逆境中,困窘时要保有自己的人格尊严,不能接受别人的羞辱;“不被人嫉”指的是在顺境中,发达时要保持低调,谦和待人,不要遭人嫉恨。
五、能受天磨真铁汉,不遭人嫉是庸才。
点评大丈夫要越挫越勇,不向困难低头,不轻言放弃;不做一个烂好人,做个有才华的,能有所作为的人,既使被周围的一部分人嫉恨也勇往直前,当仁不让。
六、万有不齐天地事,一无可寄古今情。
点评天地间的事形形色色,都有存在的理由。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古往今来,万事成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独怆涕下!
七、读未见书,如得良友;读已见书,如逢故人。
点评读书就是和古人为友,好书常读常新。
八、自奉宁过于俭,待人宁过于厚。一切均从简省,断不可浪用。此惜福之道,保家之道也。
点评节俭是修身持家之道。奢侈逸豫多亡身,勤俭节约自长久。
九、与人共事,要学吃亏
点评俗话说的好吃亏是福,终身让路,不枉百步;终身让畔,不失一段,想要学会和接受吃亏确实是一门学问。与他人打交道,必须要学会吃亏,即使你一辈子都在为别人让路,最终也不过是多走了一段路。特别是对于生意人,必须要懂得有舍才有得,如果只顾着眼前的利益,不愿意吃亏,那么你的生意自然也就做不大。
十、慎交友,勤耕读,笃根本,去浮华
点评左宗棠说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这句话说的使我们在生活中交友必须要谨慎,还要提升自我,注重自己的内心休养,忘掉那些表面的华丽。虽然只有短短的12个字,却值得很多年轻人细细品味。
篇一学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标语_师德标语口号
教师师德师风标语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
天职,既有苦,也有乐。
当你埋怨学生太笨
的时候,你也该自问什么叫诲人不倦。 教师最大的幸福就是看到学生们在成长!
教师施爱宜在严爱
与宽爱之间。
愚蠢的教师只会传
授真理,聪明的教师应教学生发现真理。 教师是学生的镜子,学生是老师的影子。
诚挚的心灵,是学
生情感的钥匙,高尚的师德,是学生心灵的明镜。
教师的天职在勇于
探索教育。
教师要以东风化雨
之情,春泥护花之意,培育人类的花朵,绘制灿烂的春天。
敬业奉献,为人垂
范,提升师德新境界。
树师德师风,塑师
表形象。
树优良师德师风,
建文明淳正校风。
严谨治学,严格执
教,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学高为师,身正为
范;以行立教,以德立身。
让我们用自己的行
和自己的心去教育我们孩子。
每一位有自尊的老
师都会让学生自尊心有发挥的机会。 想教学生如何正派为人,教师应先从自己正派为人做起。
博学、耐心、宽容,是教师最基本的素质。
和蔼可亲的态度,
永远是教师良好教态的注脚。
以智启人、以爱育人、以
德感人,方为师表。
教育者之美,在于
永葆一颗未泯的童心。
严于律己,慈为人
幼苗需要土壤的滋养,学生需要教师的爱护。
孩子是可以敬服的,
想上天空,想潜蚁穴,往往他们思维跳跃比我们要快得多。
感人肺腑的谈话,能医治学生心灵的创伤。
学生没有教师,就
象生活没有阳光。
怎样的老师造就了
怎样的学生。
千教万教教书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教人者必先学为人
师,育人者必先行为示范。
树魂立根,教书育
大力加强师德建设,
努力造就让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 加强师德修养,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提高师德水平,无
愧于神圣的教师职业。
教书者必先行为人
师,育人者必先行为世范。
严谨笃学,与时俱
进,勇于创新,不断进取。
言为人师,行为世
范,爱岗敬业,无私奉献
丰富德育内涵,拓
展德育空间,提高德育效果。 树魂立根,教书育人。
树廉洁清风,建和
谐校园。
以坚持原则树威信,
以廉洁勤政树形象,以优质服务促发展。 做人民满意教师,办人民满意教育。
时时心系学生,事
事以人为本。
打造廉洁高效学校
建设德艺双馨教师队伍。
学高为师,身正为
范,以德立教,以德立身。
严谨治学,严格执
教,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立师德,塑师表,
铸师魂。
争做师德师风模范,
勇做教育教学先锋。
强化师德师风建设,
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立高尚师德,树文
明教风。
篇二师德师风专项整治宣传标语
师风专项整治宣传标语
1.深入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树立人民教师良好形象。
2. 大力加强师德
建设,努力造就让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
3. 努力提高教师
水平,无愧于神圣的教师职业。
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世范。
育人、以德感人,方为师表。
子,它智慧镶边,爱心抛光,在它面前我们照见人格的力量。
和谐校园。
教师,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学校,建设德艺双馨教师队伍。
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表,铸师魂。
建设,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模范,勇做教育教学先锋。
树文明教风。
人垂范,提升师德新境界。
人师表。
塑师表形象。
风,建文明淳正校风。
格执教,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正为范,树立教师良好形象。 教书者必先行以智启人、以爱师德是一面镜树廉洁清风,建做人民满意的打造廉洁高效加强师德修养,立师德,塑师强化师德师风争做师德师风立高尚师德,敬业奉献,为爱岗敬业,为树师德师风,树优良师德师严谨治学,严学高为师,身
21. 爱教育,培育敬业精神;爱学生,提高育人水平;爱自己,塑造师德风范。
22. 全面落实师德
师风建设,建设和谐校园。
23. 弘扬良好的师
德师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24. 加强师德师风
建设,办人民满意的学校。
25.学规范、强师德、
树形象,做师德高尚的人民教师。45、
26.以德修身,恪守
师德;以德修己,弘扬师魂;以德育人,桃李芬芳。
27.加强师德师风
建设,树立良好教育形象。
篇三师德师风建设宣传标语
师风建设宣传标语
时时心系学生,事
事以人为本。
教师的威信永远建
立在责任心上。
良心陪伴学生成长,
责任促进事业发展。
爱教育,培育敬业
精神;爱学生,提高育人水平;爱自己,塑造师德风范。为今天的成功喝彩,为明天的事
业奋斗。
严谨笃学,与时俱
进,勇于创新,不断进取。
高尚的情操,丰厚
的底蕴,执着的态度,娴熟的方法。
树优良师德师风,
建文明淳正校风。
三尺讲台,传道授
业尽职守,干天下头等大事;一身正气,谨言慎行知荣辱,做人间真正楷模。
严谨治学,严格执
教,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责任造就卓越,良
心改变人生。
道不可坐论,德不
可空谈,扬荣抑耻,重在知行合一。
责任良心不折不扣,
教书育人实实在在。
倡导和谐校园真善
美,争做师德规范好园丁。
敬业奉献,为人垂范,提升师德新境界。
良心树万年报国志,责任育世纪栋梁才。
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
志存高远,爱国爱校,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树责任育人之风,人人争先;立良心教育之本,个个一流。
大力加强师德建设,努力造就让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
争做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学生爱戴、社会满意的时代模范教师;塑造遵纪守法、勤学善教、敬业拼搏、高尚情操的良好教师形象。
教书者必先行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世范。
教人者必先学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示范。
立高尚师德,树文明教风。
做人民满意的教师,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安全责任重于泰山,良心使命师德之魂。
教育应求得人的智力、身体和灵魂发展的平衡。
牢记育人使命,不负人民重托。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以德立教,以德立身。
讲敬业--争一流服务;讲爱生--送一看温馨;讲奉献--创一等业绩。
志存高远、爱国爱校、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
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
教书者必先行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世范。
提高师德水平,无愧于神圣的教师职业。
严谨笃学,与时俱
篇二学校理念文化概述
学校理念文化概述
学校文化识别系统
学校文化识别系统(SIS)是学校文化建设个性化解决方案。SIS即School Identity System的英文简称。它包括学校理念文化识别系统(MI)、学校视觉文化识别系统(VI)、学校环境文化识别系统(EI)、学校行为文化识别系统(BI)四个分支系统。
一、学校理念文化识别系统
概要学校理念文化识别系统(MI)是学校文化识别系统(SIS)的核心工程,它对内可以激励全体师生,对外可以展示学校的价值追求。学校理念文化识别系统要依据教育发展趋势和具体的教育政策,结合学校的地域特色、历史沿革、现状分析以及未来发展的多种可预期因素进行综合规划。
具体规划内容
1.核心理念;
2.基本理念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学校精神、学校使命、学校形象定位、学校发展愿景等;
3.办学理念办学宗旨、办学特色、德育理念、办学目标等;
4.治校理念发展理念、管理理念、用人理念等;
5.口号誓词校长
二、学校视觉文化识别系统
(1)概要学校视觉文化识别系统(VI)是学校文化识别系统(SIS)最为直观的组成部分。它兼顾学校内部不同的功能需要,以校徽、标准字、标准色为核心,涉及教学、办公、指示、公关等100多种应用元素,通过个性化、系统化的视觉方案使学校的办学理念得以规范呈现,从而塑造学校良好的视觉形象。
(2)具体规划内容
1.基本元素系统校徽、标准字、标准色;
2.应用要素系统办公、服饰、公关、运输、指示、环境系统等100余个设计元素。
三、学校环境文化识别系统
(1)概要学校环境文化识别系统(EI)是学校文化识别系统(SIS)的基础工程。环境文化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隐性资源,其主题突出的走廊文化、教室文化、办公室文化、生活区文化、活动区文化及个性鲜明的校园人文景观对在校师生可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功效。学校环境文化建设要以“六化”为指导原则,做到校园环境的净化、绿化、美化、秩序化、人文化、教育化。
(2)具体规划内容
1.教学区的环境规划与设计包括楼宇命名、教室及走廊等的文化设计;
2.办公区的环境规划与设计包括楼宇命名、办公室(校长办公室、教师办公室及会议室、接待室等各种功能室)及走廊等的文化设计;
3.生活区、活动区、校园景观区的环境规划与设计包括景观(雕塑、喷泉、假山、小品、园景小区和绿化带等)、运动场、道路(道路的设计、命名和释义)等的文化设计。
四、学校行为文化识别系统
(1)概要学校行为文化识别系统(BI)是学校文化识别系统(SIS)的保障工程。它以学校理念文化为基点,对内完善学校规章制度,规范学校行为;对外加强学校宣传,开展校外交流活动。学校行为文化识别系统的规划与设计应与理念文化保持一致,通过学校的各种行为特征来展现学校的办学风貌,提升学校的整体形象。
(2)具体规划内容
1.学校规章制度的修订与完善。
2.学校专题活动的组织与策划。
学校理念文化概述
学校理念文化是学校全体成员共有和共享的信念,它可以将学校组织的内部力量统一于共同的指导思想,汇聚到同一个方向,提升为学校特有的文化,从而对学校的教育教学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它具体应包括
1.核心理念:
核心理念是学校指导教育教学行为及管理经营活动的最高价值标准,是一切办学行为的起点,是学校文化的灵魂。
2.基本理念
校训:学校提出的对全体人员具有规范、警策与导向作用的行动口号,它往往是学校核心理念的具体写照,能概括出学校的整体价值
追求、独特气质及文化底蕴,蕴含师生的道德理想、学术人格和历史责任。
校风:学校风气的总称,包括领导作风、学风、教风以及学校积淀的传统文化精神、学术探索所形成的风气和氛围,集中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育人方针、学术追求和办学特色。
教风:是指教师在治学态度、科学研究、教书育人等方面形成的良好风气。
学风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养成和遵循的风气。在一定程度上,学风是教风的折射,教风是学风的写照,学风又是学校各项管理和教学工作的缩影。
学校精神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淀下来、为师生认同和信守的价值观念,是学校文化的内核和灵魂,对学校全体成员具有导向和激励的作用。
学校使命学校在教育活动中对国家、对社会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学校形象定位是对学校总体形象的框架性勾勒,是在学校现实形态和未来趋势的结合点上对办学宗旨所作的高度概括,它界定学校在何种范围内进行规划、实施办学活动。
学校发展愿景等是学校对未来理想和长远战略目标所描绘的纲领性蓝图,是学校的发展目标,也是全体师生的共同愿景。
3.办学理念
办学宗旨是学校的办学主张、办学使命,是学校一切办学活动
的依据和指导原则。
办学特色是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 校的独特优质风貌。它不仅是学校的一个重要标识,也是学校核心竞争力之一,还是关系到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德育理念是学校对学生行为准则和个人的思想、品德、善恶评价等的道德教育和修养活动等的培养方式。
办学目标是学校进行学校教育最终期望的目标或结果。
4.治校理念
发展理念是指学校在发展过程中所必须遵守的信念,是学校适合时代要求和自身科学发展的观念与思想的总和。
管理理念是指学校领导在用人方法、干部考核、教师管理、学生培养及其制度改革等方面的管理核心与灵魂,是把各种优势变成现实的桥梁。充满人性的管理会增强凝聚力,使学校更具有生命力。
用人理念人才是学校的资本,是学校科学发展的不竭动力。科学的用人观是支撑学校管理高效、质量过硬的基石,是加快学校发展的重要保证。
5.口号誓词校长寄语、教师誓词、学生誓词等
学校视觉识别系统(VI)概述
学校视觉识别系统(VI)重在通过个性化的设计方案对学校形象进行形象宣传。
视觉系统由基础部分和应用部分组成,其中核心基础部分包括校徽、标准字、标准色。应用部分包括学校办公系统、服饰系统、公关
篇三明代的国号出典与正统意涵
明代的国号出典与正统意涵
2014-12-01 19:55:48 中国社会科学网 杜洪涛
一、明代国号与明教、白莲教无关
在中国传统社会,无论是偏安一隅的创业霸主,还是一统天下的开国皇帝,在开基立业的过程中通常会竭力建构政权的正统性以强化其统治基础。历代统治者建构正统性的手段通常包括建立国号、确定“德运”、①颁布历数、制礼作乐等一系列蕴含着传统宗教观念与古典意识形态的符号性手段,讨论明代的国号问题理应从正统建构的角度入手。对明代国号问题进行过深入探究的史学名宿吴晗、杨讷及陈学霖却分别选择以明教或白莲教作为考察明代国号出典和蕴涵的线索。
1941年,吴晗就明代国号问题提出了在中外史学界影响深远的观点。②他指出前代国号“或以初起之地名,或因所封之爵邑,或追溯其所自始,要皆各有其特殊之意义”。关于明代国号的出典与蕴涵,不但《明实录》、《明史》诸书语焉不详,明清学者亦从未涉及。他认为明代国号应与韩山童父子的“明王”称号有关。韩氏父子信奉的是早已与明教混合的白莲教,而“明王”的出典正是明教经典《大小明王出世经》。朱元璋曾“为明教徒”,“因明教而建国,故以明为国号”。③在此后出版的《朱元璋传》中,吴晗又对上述观点进行了补充。他指出朱元璋麾下诸将“都是明教徒”,选择出自明教经典的大明作为国号,是为了显示“新政权是继承小明王的,所有明教徒都是一家人”,应该同舟共济。④ 1983年,杨讷在探讨元代白莲教的文章中对吴晗明代国号出于明教的观点提出了批评。他认为吴晗因白莲教、白云宗与明教具有共同特点即断言三派混合的论证方式“颇欠周密”。因为不管明教与白莲教存在多少相似之处,“只要明教还信奉摩尼佛,它就不会同崇奉阿弥陀佛的白莲教混合”。不止如此,明教在元代不但仍然是一个独立的教派,而且还获得了元廷的承认。上述事实表明,吴晗认为白莲教与明教混合的观点无法成立,“明王”亦与明教无涉。杨讷进而指出“明王出世”的口号出自白莲教经典《大阿弥陀经》,所谓“明王”即是阿弥陀佛。 他还援引经文“阿弥陀佛光明,明丽快甚”,“其光明所照”,“天下幽冥之处皆常大明”,期望以此为据论证明代国号的出典是《大阿弥陀经》。至于朱元璋选择大明作为国号的用意,杨讷认为是为了向民众表明新王朝的建立标志着光明世界的到来,也是“对自己出身佛徒的一个纪念”。⑤2009年,陈学霖鉴于杨讷的观点没能赢得应有的重视,国内外学者往往“仍然延续吴晗的错误”,特意撰写长文重申杨讷的主张。⑥
杨讷及陈学霖的贡献在于更正了明代国号出于明教经典的误解,但他们实际上仍然没有超越吴晗的研究思路,即以韩山童父子所信奉的宗教为线索探求明代国号的出典及蕴涵。或许正是由于研究思路的限制,杨讷、陈学霖的观点仍然留有进一步探讨的余地。
,朱元璋在至正二十六年(1366)已经将白莲教定性为异端教派并公开否定了弥勒佛的存在,他在洪武元年(1368)诏告天下的国号不可能出自白莲教经典。至正二十六年,朱元璋在对张士诚政权发动总攻时颁布了《平伪周榜》(按又名《讨张士诚令》)。⑦榜文云“不幸小民误中妖术,不解其言之妄诞,酷信
弥勒之真有,冀其治世,以苏困苦。聚为烧香之党,根蟠汝、颍,蔓延河、洛。妖言既行,凶谋遂逞,焚荡城郭,杀戮士夫,荼毒生灵,无端万状。”⑧所谓“不幸小民”,“不解其言之妄诞,酷信弥勒之真有”,表明朱元璋认为部分民众不能觉悟白莲教教义的荒诞,误以为真有弥勒佛。正像杨讷明确指出的那样,元末的白莲教徒普遍持有弥勒转世的信仰,⑨在至元二十六年公开将白莲教斥为“妖术”并断然否定弥勒佛之存在的朱元璋不可能选择与白莲教有关的国号。
,所谓朱元璋试图掩盖与韩林儿的隶属关系或担心他人亦利用白莲教或
明教取明而代之的假说,不能抵消朱元璋在至正二十六年公然否定弥勒佛的存在与明代国号出自白莲教或明教经典之间的矛盾。吴晗虽然对明教与白莲教的关系有所误解,但他却比杨讷、陈学霖更清楚地认识到了上述矛盾。⑩可惜的是,吴晗并没有就此改途易辙,而是试图设法弥缝其论断的漏洞。吴晗为朱元璋在讨伐张士诚时“深斥弥勒之传说”与洪武初年严禁白莲教及明教的行动提供了两个理由第一,朱元璋担心如果白莲教继续流传,“则后来者人人可以自命为明王,为弥勒,取明而代之”;第二,朱元璋受刘基、宋濂等儒士的劝说,决定摆脱与白莲教的干系,即吴晗所谓“隐去旧迹”。(11)姑且不论朱元璋少年时因饥荒而被迫为僧并没有坚定的佛教信仰,(12)参加红巾军的行动也不能表明他崇奉白莲教。即使笔者相信朱元璋打击白莲教的原因确如吴晗所论,仍然无法接受吴晗、杨讷等人的观点。因为,如前文所述,无论是吴晗还是杨讷,都假设朱元璋定国号为大明是为了争取明教或白莲教信众的认同。,朱元璋在至正二十六年斥
白莲教为妖术并断然否定弥勒佛的存在,洪武三年更严禁白莲教及明教。(13) 在这样的历史情境中,就算白莲教或明教信徒相信明代国号出自其所信奉的宗教典籍,仍然不能由此对明廷产生认同。
明代国号既然与白莲教、明教无关,那么明代国号究竟典出何处,又具有什
么样的正统意涵呢?
二、正统建构与明代国号的出典及蕴涵
创立国号是建构王朝正统性的重要手段之一,探求明代国号的出典理应
从承载着当时正统意识形态的儒家经典入手。检儒家经典《诗经》有《大明》之诗,《易经·乾卦·彖传》有“大明”之文。(14)那么明代国号究竟典出何处呢?笔者认为是后者,因为其中出现了元、明两代的国号。《彖传》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15)
关于元代国号取自“乾元”的问题下文将会展开讨论。笔者在这里想要强调
的是,元、明两代的国号不但同出一典,而且上下文相连。一云“大哉乾元”,“乃统天”;一曰“大明资始”,“时乘六龙以御天”。这绝非偶然。
在考察朱元璋为什么要在元代国号出典《易经》的同一段文字中选择国号之
前,有必要先讨论一下宋金以后建构王朝正统性的政治理论“五德终始”说日趋没落,国号对于塑造王朝正统性的重要作用开始凸显的历史情境。在元代以前,国号在王朝正统性建构中的作用远不及以“五德终始”说为基础的“德运”。自秦、汉以至宋、金,历代统治者无不将战国时期的思想家邹衍提出的“五德终始”说视为极其重要的建构正统性的理论工具。这主要是因为“五德终始”说是以五行相生或相克为基础建构的循环理论,它在意识形态层面为新兴王朝提供了取代旧王朝的正当性。,自北宋中期以来“五德终始”说遭到了彻底的批判。率
先发难的是欧阳修。他指出以五德相克的循环论来解释王朝更替实乃荒诞不经的游方术士之言,实际上正统王朝并非此仆彼起,延绵不断,而是存在着正统断绝的时候。这就从根本上动摇了“五德终始”说的理论基础。不止如此,欧阳修还将道德因素置入评判正统的价值体系之中,试图以道德论取代“五德终始”说成为新的解释王朝兴替的政治理论。(16)至南宋,朱熹进一步完善了欧阳修的上述观点,从而形成了新的正统理论。南宋以后,理学逐渐成为主流的意识形态,被宋儒贬抑的“五德终始”说在宋金以后一蹶不振。(17)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情境中,元代统治者不再讨论本朝的“德运”问题,(18)改以国号彰显王朝的正统性。至元八年,忽必烈接受刘秉忠的建议改国号为“大元”,并诏告天下。诏曰诞膺景命,奄四海以宅尊;必有美名。绍百王而继统。肇从隆古,匪独我家。且唐之为言荡也,尧以之而著称;虞之为言乐也,舜因之而作号。驯至禹兴而汤造,互名夏大以殷中。世降以还,事殊非古。虽乘时而有国,不以义而制称。为秦为汉者,盖因初起之地名;曰隋曰唐者,又即始封之爵邑。是皆徇百姓见闻之狃习,要一时经制之权宜,概以至公,得无少贬。我太祖圣武皇帝,握乾符而起朔土,以神武而膺帝图,肆振天声,大恢土宇,舆图之广,历古所无。顷者耆宿诣庭,奏章伸请,谓既成于大业,宜早定于鸿名。在古制以,于朕心乎何有?可建国号曰大元。盖取《易》经“乾元”之义。??於戏!称义而名,固匪为之溢美;孚休为永,尚不负于投艰。嘉与敷天,共隆大号。资尔有众,体予至怀!故兹诏示,想宜知悉。(19)
引文强调建立含有美好意蕴的国号以继承古代圣王次第相传的正统是由来已久的传统,上古三代圣王皆按上述方式建立国号。接着指出,自秦、汉、隋、唐以来,历代君主背离古制,“不以义而制称”,或“因初起之地名”,或“即始封之爵邑”,不免有遭人非议之嫌。本朝承继上古三代之传统,“称义而名”,取《易经》“乾元”之义,建国号为大元。清代史学家赵翼敏锐地认识到元廷建立国号的方式是以复古为革新,创造了以儒家经典文义建立国号的新传统。,他特意标出“国号取文义,自此始”。(20)需要指出的是,元世祖将国号由大朝改为元朝是利用儒家传统经典建构本朝的正统性,而不是像萧启庆所说的那样“后者不过是前者的文化化”。(21)否则元廷就不必诏告天下,制造刻有国号“大元”的钱币,(22)甚至派遣使者至高丽宣布“建国号曰大元”。(23)
现在回到朱元璋为什么选择与元代共享国号出典的问题。当明朝创立之时,“五德终始”说的政治功能趋于消解,明廷并没有确定“德运”的举措。正如陈学霖所说,朱元璋政权虽然在与群雄逐鹿之际因依附于韩林儿的大宋政权而宣扬“火德”,但在明朝建立之后,并无“讨论德运,推定行序”之举。后人以为明朝为“火德”,纯属误解。(24)需要追问的是,朱元璋为什么不沿袭秦、汉、隋、唐建立国号的方式呢?这主要是因为秦、汉、隋、唐的国号或取自其封地之名,或采用其爵邑之号,朱元璋虽然亦拥有的吴王封号,但这个封号不但在名义上受之于韩林儿而且与张士诚的封号别无二致。(25),为了建构本朝的正统性,朱元璋采用了元代以复古相标榜的建立国号的新传统。
朱元璋选择与元代共享国号出典的举措亦与明廷“承元”而不直接“继宋”的正统策略有关。元明之际的主要矛盾不是族群冲突,元末民变首领韩山童号称宋徽宗八世孙主要是为了强调其自身的正统性,未必有强调族群矛盾的意图。红巾军的著名口号“贫极江南,富称塞北”亦仅侧重于凸显江南与塞北在资源分配层面的矛盾。(26)与此相应,朱元璋政权在《谕中原檄》之前未曾提出强调族群矛盾的口号。(27)《谕中原檄》中虽有“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之语,但其目的
却并不是要强调族群冲突从而将少数族群彻底驱逐,(28)而是要激发中原民众的华夏认同,避免其“反为我仇,挈家北走”。(29)钱穆、姚大力的研究从一个角度印证了族群冲突不是当时的主要矛盾,他们指出元明之际的士人与民众“华夷观念”淡薄,仅将元明兴替视作“一次改朝换代而已”。(30)上述情况表明,明廷采取“承元”的正统策略契合当时的历史语境。
明廷“承元”的正统策略体现在哪些方面呢?第一,洪武元年朱元璋在即位诏书中宣布了元朝作为宋朝继承者的正统地位。第二,洪武三年七月明廷完成了《元史》的修纂,这进一步确立了元朝的正统地位。(31)第三,洪武六年元世祖入祀历代帝王庙,这不但标志着明廷建构的包括上古帝王与汉、唐、宋、元的正统王朝谱系正式形成,(32)而且体现了元朝的正统地位。
朱元璋在与元代国号出典相同且上下文相连的文字中选择国号与明廷“承元”的正统策略息息相关,其目的在于象征性地展示元、明之间的正统嬗替。明代国号所具有的这种象征意义与明廷“承元”的正统策略一道为明廷统辖宋代版图之外的地区提供了合法性基础。因为明朝的疆土除了辖有两宋故地之外,还辖有曾属于元朝但不曾属于宋朝的大片疆域。虽然这些土地大部分是汉唐故土,但明朝若在正统谱系上“继宋”而不“承元”,无疑会削弱其在不曾划入宋朝版图的东北、甘肃、云南等地区的统治基础。
朱元璋宣布国号为大明的《初即帝位诏》既宣告了明廷“承元”的正统策略也暗示了明代国号的正统意涵。鉴于著名学者陈学霖对上述史料有不同理解,下面就此展开讨论。《初即帝位诏》虽有不同版本,但与明代国号相关的内容基本相同。为了使讨论更具针对性,本文使用陈学霖展开分析的《皇明诏令》本。兹征引原文如下朕惟中国之君,自宋运告终,帝(按昊天上帝(33))命真人于沙漠,入中国为天下主,传子及孙,百有余年,今运亦终。海内土疆,豪杰分争。朕本淮右庶民,荷上天眷顾,祖宗之灵,遂乘逐鹿之秋,致英贤于左右。凡两淮、两浙、江东、江西、湖、湘,汉、沔、闽、广、山东及西南诸蛮夷,各处扰攘。屡命大将军与诸将校奋扬威武,皆已勘定,民安田里。今文武大臣,百司众庶合辞劝进,尊朕为皇帝,以主黔黎。俯徇舆情,于吴二年正月初四日,告祭于钟山之阳,即皇帝位于南郊。定有天下之号曰大明,以吴二年为洪武元年。(34) 陈学霖在对上述文本进行仔细分析之后得出以下两个结论第一,朱元璋强调天下取自群雄之手,“亦无表示新朝是继承蒙元而来”;第二,诏书并未透露国号“大明”的“取义”。(35)
陈学霖的上述观点存在着进一步讨论的空间。,诏书已经明确指出了宋、元、明之间的正统承继谱系。所谓“自宋运告终,帝命真人于沙漠”意在表明元朝取代宋朝的正统地位是昊天上帝的安排;元“运亦终”之后,“(朕)荷上天眷顾,祖宗之灵”云云,显示元、明之间的正统嬗替亦是上天的安排。诏书强调天下取自群雄的用意只是为了建构取代元朝的合法性,即元朝并非明朝所灭,明朝获取的是早已被群雄攘夺的天下。(36),诏书虽未直言国号的出典及蕴涵,但并非没有透露相关讯息。因为《易经》是中国古代知识精英熟知的儒家经典,元代国号取自《易经》亦是诏告天下的事实。,元、明两代国号出于《易经》中上下文相连的同一段文字并不是不易察觉的事实。与此,诏书中明确宣布了宋、元、明之间的正统承继关系,这也就暗示了明代国号具有象征元、明之间正统嬗替的意涵。
想要说明的是,明代国号的出典与正统意涵之所以数百年来隐没不彰与明中叶以后族群中心主义抬头有关。因为在明初的历史情境中,元、明两代的国
号同出《易经·乾卦·彖传》与明代国号具有的象征元、明之间正统嬗替的意涵,对于熟读儒家经典的知识精英来说是不言自明的事实,他们无需为此枉费笔墨。明中叶以后,随着族群中心主义的日渐高涨,士人群体开始否认元朝的正统地位,并炮制出形形色色的有关国号的传说以期掩盖明代国号具有的象征元、明之间正统嬗替的意涵。,正如陈学霖所说,这些传说对国号问题的解释“都不能成立”。(37)
(感谢北京大学刘浦江教授、张帆教授对本文提出的宝贵意见。)
【作者简介】杜洪涛,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研究生。
注释
①所谓“德运”源于战国思想家邹衍的“五德终始”说。该学说认为宇宙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组成,名为“五德”或五行。“五德”或五行按照相生或相克的原理构成了依次循环的`变化规律,这一规律为解释自然变化与王朝更迭提供了理论基础。参见顾颉刚《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和历史》,载顾颉刚编著《古史辩》,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5册,第404-617页;钱穆《评顾颉刚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和历史》,载顾颉刚编著《古史辩》,第5册,第617-630页;蒋重跃《五德终始说与历史正统观》,《南京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第55-64页;Benjamin I. Schwarz, The World of Thought in Ancient China,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pp. 350-382.
②吴晗是中国著名的明史专家,其明代国号出于明教的观点对中国学术界的影响自不待言,国外学者亦往往认同吴晗的见解。Edward L. Farmer, Zhu Yuanzhang and Early Ming Legislation: the Reordering of Chinese Society following the Era of Mongol Rule, E. J. Brill Leiden, 1995, p. 32.
③吴晗《明教与大明帝国》(原载《清华学报》第13卷第1期,1941年),载北京市历史学会主编《吴晗史学论著选集》,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82—418页;引文见第382—383,409、414页。
④吴晗《朱元璋传》,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5年版,第142页。
⑤杨讷《元代的白莲教》,《元史论丛》第2辑,1993年,第213—214页。
⑥陈学霖《明朝“国号”的缘起及“火德”问题》(原载《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第50期,2009年),载陈学霖《明初的人物、史事与传说》,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35页;引文见第28页。
⑦关于《平伪周榜》的颁布时间,参见杜洪涛《〈弇山堂别集〉所载〈平伪周榜〉勘误——兼论其颁布时间》,《中国典籍与文化》2012年第3期,第137—141页。
⑧王世贞《弇山堂别集》卷85,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615页。
⑨杨讷《元代的白莲教》,第212页。
⑩杨讷亦曾征引《平伪周榜》(按又名《讨张士诚令》),却未曾注意到所引史料与其观点的矛盾之处。陈学霖在重申杨讷观点时,亦未曾察觉上述矛盾。杨讷《元代的白莲教》,第214页;陈学霖《明朝“国号”的缘起及“火德”问题》,第1—35页。
(11)吴晗《明教与大明帝国》,第415页。
(12)关于朱元璋出家的经过,其亲笔所撰的《皇陵碑》记之尤详。碑曰“天灾流行,眷属罹殃。皇考终于六十有四,皇妣五十有九而亡。孟兄先死,合家守丧”。“仲兄少弱,生计不张。孟嫂携幼,东归故乡。值天无雨,遗蝗腾翔。里人缺食,草木为粮”。“汪氏老母,为我筹量。遣子相送,修醴馨香。空门礼佛,出入僧房”。可见,朱元璋是被迫出家,并没有深厚的信仰基础。正如陈高华所说,朱元璋“对佛教宣扬的天堂地狱和修来世之说,并不
篇四近现代史纲要2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一、单项选择题
1.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B ),割去中国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
A 辛丑条约 B 马关条约 C 北京条约 D 望厦条约
2.镇南关大捷中率部英勇杀敌的将军是(A )。
A 冯子材 B关天培 C 丁汝昌 D 刘永福
3.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图谋破产的根本原因是( B)。
A 列强之间的矛盾和相互制约B 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
C 帝国主义国家中正义力量的干涉 D 中国自给自足的经济社会结构
4.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最主要的原因是(D )。
A 帝国主义列强的优异的社会制度
B 帝国主义列强的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
C 中国落后的经济、军事力量
D 腐败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5.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A )。
A 林则徐 B 魏源 C 郭嵩焘 D 郑观应
6.近代史上最早喊出“救亡”的口号的是( A)。
A 严复 B 康有为 C 林则徐 D 孙中山
7.最早喊出“振兴中华”的时代最强音的是(D )。
A 严复 B 康有为 C 林则徐 D 孙中山
8 编成《海国图志》一书的是(B )
A 林则徐 B 魏源 C 马建中 D 郑观应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条约中涉及香港问题的有(AC )。
A 南京条约 B 辛丑条约 C 北京条约 D 黄埔条约
2.从1858年到1881年,俄国先后迫使中国签订了(ABCD ),侵吞了我国北方150 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A 暧珲条约 B 北京条约 C 勘分西北界约记 D 改定伊犁条约
3.袁世凯死后,资本——帝国主义分别扶植的各派军阀的首领有(ABC)
A 段祺瑞B 冯国璋 C 张作霖 D 曹锟
4.外国教会中的某些势力以宣传宗教和西学为名,为帝国主义侵略制造舆论,他们办得较早的期刊有( ABC)。
A 中国丛报 B 北华捷报 C万国公报 D 大公报
5.19世纪70至80年代,中国陷入边疆危机的地区主要包括(ABD )。
A 西北B 西南 C 东北 D 东南
6.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图谋破产的原因是(AB )。
A 列强之间的矛盾和相互制约 B 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
C 帝国主义国家中正义力量的干涉D 中国自给自足的经济社会结构
7.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一再失败的原因有(ABC )。
A腐败的社会制度B综合实力的落后
C 帝国主义列强的强大 D 民族意识的未觉醒
8.19世纪70年代以后,不仅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也要求吸纳西方的政治、经 济学说的人有(ABCD )。
A 王韬 B 薛福成 C 郑观应 D 马建忠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一、单项选择题
1.太平天国起义后,于1853年3月定都天京,正式宣告太平天国农民政权的建立。天京就是今天的(B )。
A 北京 B 南京C 杭州 D 广州
2.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是(C )。
A 《资政新篇》 B 《原道救世歌》C 《天朝田亩制度》D 《原道醒世训》
3.太平天国起义中,用来发动、组织群众的宗教是(D )。
A 明教B 太平道C 拜火教D拜上帝教
4.拜上帝教是由(B )创立的。
A 洪仁玕B 洪秀全C 冯云山D 杨秀清
5. 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是(A )。
A 《资政新篇》 B 《仁学》 C 《海国图志》 D 《天演论》
6.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建立起四支水师,其中(D )是海军主力。
A 福建水师B 广东水师C 南洋水师D 北洋水师
7.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A )。
A 中体西用B 借法自强C自强求富D爱国救亡
8.洋务派兴办的民用企业多数采取了(B )的方式。
A 官办B 官督商办C 官商合办D 商办
9.康有为创立的宣传维新思想的新式学堂是(B )。
A 时务学堂B 万木草堂C 京师大学堂D 同文馆
10.《仁学》是维新运动时期一部重要的论著,它的作者是(B )。
A 康有为B 谭嗣同C梁启超D严复
11.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先后进行了(B )和天京城外的破围战。
A 北伐、东征B 北伐、西征C 东征、西征D 南征、西征
12.太平天国军事上的全盛时期是在(A )。
A 1856年上半年B 1856年下半年C 1857年上半年D 1857年下半年
13.马克思指出“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给他们以帮助,借用他们的名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来的语言演出历史的新场面。”此观点可用于评价(B )。
A 洪秀全的绝对平均主义B 康有为的变法维新思想
C辛亥革命的三民主义 D 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
14.1886年,( B)在福建创办的福州船政局,附设有船政学堂,是当时国内最大的造船厂。
A 曾国藩B 左宗棠C 李鸿章D张之洞
15.百日维新中,直接触及了顽固派利益的措施有(C )。
A 提倡官民上书言事 B 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决算
C 撤并政府机构,裁汰冗员 D 废除八股取士,改试策论
二、多项选择题
1.太平天国后期,洪秀全提拔了一批具有军事才能的青年将领,以图挽救危局。(CD )是其中的主要代表人物。
A 杨秀清 B 冯云山 C陈玉成 D李秀成
2.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包括(ABCD )。
A 曾国藩B 李鸿章C 左宗棠 D 张之洞
3.(ABC )属于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新式学堂。
A 京师同文馆B 福州船政学堂C天津北洋水师学堂D 京师大学堂
4.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包括(ABC )。
A 康有为B 梁启超C 谭嗣同D 光绪皇帝
5.资产阶级维新派创办的宣传维新主张的报纸有(ACD )。
A 《时务报》 B 《民报》 C 《国闻报》D 《湘报》
6.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维新主张的著作包括(ABCD )。
A 《新学伪经考》 B 《孔子改制考》 C《仁学》 D《变法通议》
7.戊戌变法失败后,有六位维新志士同遭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下列人物中,(不属于“戊戌六君子”。
A 康有为 B 梁启超C刘光第D杨锐
8.维新派创办的宣传维新思想的学会主要有(ABC )。
A 强学会 B 南学会C保国会D觉悟社
9.代表康有为变法维新理论的主要著作有(BC )。
A 《仁学》B 《孔子改制考》C 《新学伪经考》D 《变法通议》
10.维新运动的中心目标是(BC )。
A 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维护民族独立B 挽救民族危亡
C 发展资本主义 D 继续开展洋务运动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一、单选题
1.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是(D )。
A.太平天国革命 B.义和团运动 C. 戊戌变法D.辛亥革命
2.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是( C)。
A.兴中会B.光复会C.同盟会 D.华兴会
3.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是(C )。 AB )
A.民族主义B.民生主义 C.民权主义 D.平均地权
4.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是( A)。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钦定宪法大纲》
C.《中华民国约法》D.《中华民国宪法》
5.被誉为“革命军中马前卒”的(C )写了《革命军》号召人民推翻清王朝,建立“中华共和国”。
A.黄兴B.宋教仁 C.邹容 D.陈天华
6.辛亥革命的失败是指(A )
A.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B.没有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C.没有打击帝国主义的在华势力D.没有促进中国革命的向前发展
7.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的反清革命组织是(B )。
A.华兴会B.兴中会C.光复会 D.同盟会
8.辛亥革命的最大功绩是(B )。
A.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
B.结束了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C.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D.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9.辛亥革命与戊戌变法的不同之处是,辛亥革命(D )
A.由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和发动的 B.以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为目的
C.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D.改变了中国的国体
10.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的标志是( A)。
A.兴中会的成立 B.1895年广州起义C.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纷纷成立 D.《革命军》发表
11.同盟会成立后,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D )
A.萍浏醴起义 B.惠州起义 C.镇南关起义D.黄花岗起义
二、多选题
1.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是(BCD )。
A.民主B.民生C.民族D.民权
2.1905年至1907年间,革命派和改良派论战的内容有要不要(ABD )。
篇五高三
每日一练(十三)
班级姓名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对的一组是()
A.磅(bang)秤 濒(pín)临 岑(chēn)寂 低徊(huái)
B.预订(ding) 黄花冈(gǎng) 貉(háo)子 撮(cuō)合
C.聒(guō)噪
更多左宗棠家教经典语录107句(左宗棠家教经典语录107句是什么)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