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什么杀戮李善长(朱元璋为什么要杀掉已是暮年的李善长的
很多小伙伴比较关心朱元璋为什么杀戮李善长(朱元璋为什么要杀掉已是暮年的李善长的儿子),本文带大家一起看看朱元璋为什么杀戮李善长(朱元璋为什么要杀掉已是暮年的李善长的儿子)。
网友提问朱元璋为什么要杀掉已是暮年的李善长?
优质回答李善长的悲剧一方面在于自身的得势之后的跋扈,一方面在于加强皇权的政治权衡中的牺牲。正所谓“偶开天眼觑红尘,可怜身是眼中人”,身不由己的事件在历史长河中比比皆是,虽是功劳颇深,年高七十有余,也是朱元璋必须除以绝后患的首选。
君臣关系“道遇定远人李善长,与语,大悦,遂与俱攻滁州,下之。”——《明史.太祖本纪》元朝至正十三年(1353年)的时候是朱元璋才遇到了李善长,通过交谈后被史书记录下了朱元璋的态度为“大悦”,这样的态度表现了朱元璋对于李善长的认可,这也比较合理,因为朱元璋身边算是徐达和常遇春这样的武将,在此之前还没有一个正经的文人出现,谈吐之间流露出的文人才智应该是最能打动朱元璋的地方。而朱元璋与李善长的第一次合作便是攻打滁州城,结果也是“下之”,可见李善长虽被比作萧何,但亦有攻伐的谋略,会得到朱元璋的喜欢。
“郭子兴中流言,疑太祖,稍夺其兵柄。又欲夺善长自辅,善长固谢弗往。太祖深倚之”——《明史》朱元璋在得到李善长后便开始了文化学习,李善长与朱元璋也成为亦师亦友的关系,而当郭子兴夺取朱元璋兵权时,李善长更是拒绝了郭子兴的邀请,也许李善长就认定了朱元璋会成就大业,也是这种忠无二心才让朱元璋“深倚之”。到了至正二十四年,李善长领众官员劝进王位,朱元璋先辞再受做了吴王,随之而来的便是封李善长为右相国,徐达为左相国,这里可以看出,李善长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已经与发小兄弟徐达平起平坐了。
“时封公者,徐达、常遇春子茂、李文忠、冯胜、邓愈及善长六人,而善长位第一,制词比之萧何,褒称甚至”——《明史》众所周知,朱元璋称帝后最先封赏了所谓的“开国六公爵”,其中李善长以“给军食,功甚大”被列在内,李善长不仅位列开国六公爵之首,还担任了大明王朝的首任丞相。看到这里应该觉得朱元璋对这位文臣的喜爱和信任非常深,李善长得势之后的种种行为又为这层君臣关系埋下了隐患。
祸从己出在得到如此重大的恩典和荣誉后,李善长也表现出了开国功勋们该有的毛病,那就是迷失自我。李善长逐渐变得跋扈和偏狭,按《明史》的说法就是“外宽和,内多忮刻”,这方面更多的是从人性角度来说,尚能理解。但“贵富极,意稍骄”的转变就导致了“帝始微厌之”的君臣关系的转变,从这点来看,李善长与萧何、诸葛亮这样的开国功勋还是有差距的。
“知逆谋不发举,狐疑观望怀两端,大逆不道”。但这些罪不至死的转变并不是问题的关键,李善长的杀身之祸源于所谓的“谋反”。按照史书的记载,李善长的罪行仅仅是与蓝玉的一段不明不白的关系,书中记载了蓝玉试图勾结北元和李善长,而胡惟庸案中的“谋反”也牵扯到了李善长,李善长虽然拒绝“淮西王”的诱惑,却知情不报,获了包庇谋逆的罪名。
这个罪名虽然看起来荒诞,后来也被王国用引来指责朱元璋,而朱元璋却并没有对王国用做出任何反驳与责怪,说明朱元璋也知道这样的罪名实在是太过于荒诞,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头身居高位为何还会造反,怎么说也说不通。但毕竟胡惟庸是李善长一手提拔出来的高官,对于朱元璋来说,以此做文章才显得更为合理。
政治需要而朱元璋所迫害的功臣在动机上与李善长获罪是一样的,那就是政治需要,通过打压淮西勋贵来达到政治统治的平衡态势,进而巩固自己的皇权。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不管是胡惟庸还是李善长和蓝玉,当手中的权利和自己的势力太大之后,有没有错都已经不重要了,死是必然的。
朱元璋是草莽出身的皇帝,天下得来不易,要用尽手段的巩固自己的地位和权力,也许这时候朱元璋还记得李善长当初给他讲的刘邦是一个“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不嗜杀人”的君主,此时身居帝位的朱元璋也已经饱读诗书许久,所谓的“不嗜杀人”就是杀功勋不杀百姓而已。
此时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太子朱标虽然才识过人,但实在是过于软弱和宽仁,当朱元璋百年归天之后,这些权臣不知道会对朱标带来怎么样的威胁,朱元璋要为儿子营造一个安全稳定的政治环境,这就为功勋之死埋下的刚性需求。特别是朱标死后,朱允文比他爹更加软弱,蓝玉的嚣张跋扈就加速了其获死的进度,这里的道理是一样的。
李善长的悲剧只是那个时代国家精英集体悲剧的一个缩影,也是历史年轮中皇权加强与相权削弱的终点。人性的贪婪抵不过最高统治者的制约,朱元璋这种最底层爬到最高层的帝王,是决不允许功勋之臣拉帮结派威胁其与子孙统治地位的,在这一点上,作为朱元璋并没有什么错,但后来的成祖朱棣却向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狠狠的打了一巴掌。
其他网友观点我前年出版过一本书,叫《这个世界承认每一份努力》,里面正好一篇叫这个世界没有理所?我想请李善长们回答。
现在发上来请大家阅读
你的老公不会理所地对你好。
西汉的陈皇后陈阿娇到老都没有想明白这个道理。她就认为,她的老公汉武帝刘彻对她好,是理所,甚至天经地义。
为啥呢?因为陈阿娇一直有一个概念。她能当上皇后,不是因为她嫁给了刘彻,而是刘彻娶了她,才当上的皇帝。
这个,其实也没有说错。刘彻确实是因为娶了她才当上的皇帝。当年,刘彻的老爸汉景帝可不是只有他一个选择。刘彻的老妈王娡在后宫的地位也就马马虎虎。人家汉景帝喜欢的是粟姬。
粟姬一口气生了三个儿子,三保险,最大的儿子刘荣还被封为太子。刘彻封胶东王,顶多以后阿胶可以吃一碗倒一碗。
是陈阿娇的妈咪、汉景帝的姐姐刘嫖改变了刘彻的命运。刘嫖女士是那个时代最富盛名的广场舞大妈,手下有一批广场舞小妹,经常挑点送给弟弟汉景帝。
本来后宫竞争就激烈,没事还往宫里运送新生力量。姐姐们压力实在很大。因为这个,粟姬跟大姑子刘嫖的关系很紧张。
所以,当刘嫖跟粟姬提出把女儿陈阿娇嫁给刘荣时,粟姬毫不犹豫就拒绝了。
你丫的破坏后宫生态环境,还想让你的女儿潜伏进来祸害下一代?
粟姬犯了一个错误,她不知道,不是陈阿娇借他儿子当皇后,而是他的儿子要借人家当皇帝。
刘嫖转头找了刘彻的妈咪王娡,让陈阿娇跟刘彻定了娃娃亲,然后经过一系列的后宫争斗,把粟姬斗了下去,把刘彻送上了皇位。
说实话,当上皇帝,刘彻同志还是很感谢陈阿娇的,可是陈阿娇女士的要求有点过份。
她要汉武帝的大旗只为她举。
这就脱离时代背景了,咱这是封建社会,是帝王世家,皇帝天生就是中央空调,怎么可能只对着你的齐臀丁字送温暖呢?
更何况,陈阿娇女士,你也有不努力的地方嘛,你毕竟没有生下小孩嘛。人家老刘家的江山还是需要接班人的嘛。
陈阿娇不管,开始从表情包里掏出一个表情。什么表情?就是没有我,你能有今天的冷群表情。
小时候,刘彻说要娶陈阿娇,然后修一个金子的屋子把表姐藏起来。
多美好的故事。
元光五年,当了十一年皇后的陈阿娇被废,居住在郊区疗养院长门宫。渡过寂寞的近二十年后去世。大汉的繁华、汉武帝的荣耀从此与她无关。
她只是犯了一个错误别人对你的好,重复再多次都是应该的,自己对别人的好,一次都不能多说。
你的老板也不会理所地对你好。
明朝权臣李善长就犯了这样的错误。
李善长也算是一个人精了。当年跟着朱元璋搞革命,只是朱元璋的、私家图书馆的管理员,后来竟然一一步步成为了大明左相国。
朱元璋一提起李善长,就说这是俺老朱的萧何。
李善长很受用,但他忘了一点,刘邦还杀韩信呢,何况朱元璋。
其实,李善长也确实善于长命百岁。他身边的同事一个个被朱元璋打倒。刘伯温死得不明不白,胡惟庸直接被打成了反革命。只有李善长没事,他的儿子娶了朱元璋的女儿,他本人当了太子的老师。很明显,朱元璋是要把他培养成善终之臣。
朱元璋对功臣们下手是狠了点,但他也需要树立一个正面典型嘛,免得后人说他专门过河拆桥。
可是,坏事了。李善长同志犯错误了。
这个事情还是受胡惟庸的牵联,具体来说,胡惟庸被判定造反,而胡惟庸还找了一个小伙伴叫李存义来共襄盛举。而李存义正好是李善长的弟弟。
胡惟庸被处决后,李存义也被挖了出来。朱元璋想了一下,特地下诏,免死,下放算了。
很显然,这是看在李善长的面子上。这个时候,李善长应该给领导写封感谢信,送个锦旗啥的,表示一下皇恩浩荡,我们小PP都如沐春风。
朱元璋发了赦免诏书后,一直坐在宫里等感谢信,可是左等右等,都没有来。
李善长来上班,眼袋耷拉得跟蛋蛋袋一样,就是不提这回事。
李善长压根就没想着要感谢领导。
李善长觉得完全没必要啊,我弟弟是我弟弟,关我什么事?我又没造反。你赦免他,这是理所的啊。
朱元璋怒了,这好比请人吃顿海鲜大餐,别人连个朋友圈也不发。
要不是看在他是你弟弟的份上,我会饶了他?惹火了我,我不但不饶他,我还要顺藤摸瓜,掐碎你老李的蛋蛋。
五年后,又出事了,李善长的亲戚丁斌犯了点事。李善长给朱元璋打个报告,要求老朱看在自己面子上,赫免了丁丁斌。
可是,面子是别人给的,不是自个长在脸上的。
不提还摆,一提朱元璋就想起了五年前那件不愉快的事情。
你丫现在知道求我了啦,五年前,我放了李存义,你连个屁都不放,今天还指望我当好人!
朱元璋大怒,加重处罚丁斌,然后,丁斌又供出李存义当年那些事。得,那就彻底解决五年前的事吧。
李善长被团灭。那年,他已经七十七了,再撑两年,或者早死两年,就没这些事了。
或者,只是五年前少说了一句谢谢。
对每一份示好,不要省略每一个感谢,尽管有时候,那些都显得理所。
就连你的父母,也不会理所对你好。
明朝汉王朱高煦就认为爹地朱棣应该理所对他好。
他长得帅,至少比他的大胖子哥哥朱高炽帅多了。而且能文能武,更重要的,朱高煦还是立过大功的。
当年朱棣搞革命工作,跟建文帝两人开撕。朱棣同志差一点精疲力尽,准备跟建文帝妥协了,还是朱高煦率领大军前来支援。朱棣一高兴,说了一句坑儿子的话“你哥身体差,你加油。”
朱高煦就跟打了鸡血似的,一口气把建文帝的南军击败了。
然后咧?然后就然后呗,你接着当你的王爷呗。还真想当接班人啊?
朱高煦折腾了很久,赖在南京不走,想尽办法要搞倒朱高炽,甚至还搞了一个小武装,弄了三千兵马。
朱棣同志一声吼滚!
朱高煦老老实实跑到封地山东了。
朱高煦很不爽,当年不是有口头协议嘛,说好的怎么可以变卦。
是的,说好的是可以变卦的,不但说好的可以变卦,就是白纸黑字的东西都是会变卦的,这个世界就是这样的,你能怎么样?有本事你反啊。就像李世民一样,杀进玄武门,弄死大哥,囚禁老爸。
你赢了以后,你可以随便写,这就是生存法则,胜者任性,败者认命呗。
朱高煦还真的反了。
结果还没打呢,就偷偷摸摸瞒着跟他造反的小伙伴,自己一溜小跑出城投降了。
带头大哥做到这份上,也丢尽宋江,还有他爸爸朱棣爷爷朱元璋的脸了。
投降了之后,还不服气,看着侄子明宣宗朱瞻基路过,冷不丁伸出腿,把人家给绊倒了。
这不是找死嘛,朱瞻基一生气,用三百斤重的铜缸把朱高煦扣住。
这时候了,你就老实在里面就地卧倒算了,说不定人家过一会气消了,你爬出来就是了。可朱高煦不。气沉丹田,猛的一吼,把铜缸一把举了起来。
牛,你牛,那再加把火烧一下看看。
朱高煦,卒。
朱高煦死都不服气啊,当年父皇说了的啊,这皇位是我理所的啊。
其实,这哪里是他理所的。
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东西是理所的。就是你的能力能够为你争取到的。
其它的一切,别人的善意,别人的许诺,别人的给予,无论是什么原因,都不是理所的。
别人给,我们感恩,别人不给,我们不怨。
其他网友观点明朝开国之初,有六个人被册封为公爵李善长、徐达、常遇春、李文忠、冯胜、邓愈。这六个人当中,只有李善长没有战功,排名却是第一。可见在朱元璋心目中,李善长是大明开国的头号功臣。
在洪武三年即公元1370年的这次册封中,李善长不仅被封为韩国公、年俸四千石,还得到了朱元璋赏赐的“丹书铁券”一枚,民间俗称“免死金牌”。
在这枚“丹书铁券”中,朱元璋称赞李善长,说他的功绩甚至超过了汉朝的萧何。这枚“丹书铁券”里还明确承诺“尔免二死,子免一死,以报尔勋”,也就是说李善长可以免死二次,他的儿子可以免死一次,以此作为对李善长功勋的回报。
可是皇帝朱元璋也不是傻子,李善长的“丹书铁券”的“免死三次”也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便是如果谋反,则不得免死,这是它的大前提。
洪武四年,李善长识相地辞去左丞相的高位,退休回乡。尽管退休在家,李善长还是念念不忘朝中之事。比如洪武七年,其弟李存义被提升为太仆寺丞;洪武九年,其子李祺与临安公主完婚,成为驸马都尉。而这一切,都成为政敌日后攻击他的口实。
洪武十三年,胡惟庸以“擅权植党”的罪名被处死。不少大臣乘机举报,将李善长列入“胡党”分子之列。朱元璋看在多年的交情上网开一面,只是罚俸一千四百石,以示惩戒。
洪武二十三年,事情有了戏剧性的转折。这一年,胡惟庸已经死去十年,但他的罪名却突然由“擅权植党”升级为“通倭通虏”。“通倭通虏”即勾结日本和蒙古。于是,李善长也从一名“胡党”分子,升级为胡惟庸“谋反”的幕后主使。前面说过,“丹书铁券”中明确规定,谋反不在免死之列。而李善长被认定为胡惟庸“谋反”一案的幕后黑手,焉有免死之理?
果然,李善长一家很快便遭遇灭门之祸。77岁的李善长,连同李氏一族70多人,被统统处死。李祺一脉,因为其驸马身份才得以保全下来。
更多朱元璋为什么杀戮李善长(朱元璋为什么要杀掉已是暮年的李善长的儿子)请持续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