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非马体现什么哲学道理(白马非马是什么哲学问题)
很多小伙伴比较关心白马非马体现什么哲学道理(白马非马是什么哲学问题),本文带大家一起看看白马非马体现什么哲学道理(白马非马是什么哲学问题)。
哲学追求事物的真实,面对“白马非马”的论述,要明白其本意,不然会落入掩耳盗铃似的逻辑谬误。这里“白马”就是白色的马,一种有特定属性的动物。“马”就是马这种动物,是范围限定到“种”的层次。理解这一论述的关键在于理解其逻辑连词“非”,这里的“非”即“不是”,而“是”的含义是有多重的,其中有“属于”“等同”等意思,也就有“包含于”和“等价于”的逻辑关系。而“白马”的概念是属于“马”,但不等价于“马”。
从心理学角度讲,“白马”的称谓在普遍认知里暗示出它与“马”的联系,而“非马”的判断则违背逻辑惯性,从而使常识和理性判断产生逻辑矛盾。而且词语本身读来耳目一新,易记顺口,而且还有哲学韵味,能一定程度上显示运用者有思考的倾向,所以就成为一个著名的诡辩哲学命题固定了下来且流传开来,实质上是哲学中逻辑学范畴里“语义谬误”的体现。
“白马非马”的辩论给人的感觉大概就是“虽然听不懂感觉好厉害的样子”,你明明觉得不对,但又好像辩不倒他。这其实只是因为古代汉语表达的模糊性既可以表达包含不包含,也可以表达等于不等于。而白马非马的整套辩题,就一直在包含和等于的来回切换中搞乱了人的思维,再加之现在我们对于文言文的生疏被绕了进去。
但问题是,公孙龙没有用逻辑推演的同一概念同一外延的套路来,而是用等于不等于来怼你的包含不包含,所以结果就是鸡同鸭讲,鸡鸭都觉得占理了。这和庄子的“子非鱼”差不多是一个套路。
现代语言里,用数学的子集和全集的概念解释,就一目了然。马作为一个集合,定义为A。白马属于马这个集合中的一部分,是元素B。
这里用到集合论中的两种符号,一种符号是“∈”,表示元素属于某个集合的一部分。一个是最出名的“=≠”,表示两集合相等或不等。
所以有以下的结论
1、B∈A
2、B≠A
翻译成语言就是
1、B属于A(成立)=>B是A(成立)=>“白马是马”(成立)。
2、B不等于A(成立)=>B非A(成立)=>“白马非马”(成立)。
“是”表示属于,“非”表示不等于,这属于合理的用法。其他人辩不过公孙龙,很明显的地方就在于没有强迫公孙龙把“是和非”的表达定义清楚。从结论上来说公孙龙并没有说错,这也不是诡辩,是集合论中正常的表达。而公孙龙也没有使逻辑或常识产生矛盾,因为以上的1和2是可以成立的,只是其他人被“忽悠”了。
古龙这样说过白马非马,女朋友不是朋友。是对这句话的最好理解!
更多白马非马体现什么哲学道理(白马非马是什么哲学问题)请持续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