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梦想奋斗的名人例子,为梦想奋斗一生的例子
中新社长沙5月22日电题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去世,一生为“两个梦想”奋斗。
中新社记者白祖珍邓刘侠双双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22日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这位自称“90后”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为了他的两个众所周知的梦想,3354“草下乘凉之梦”和3354“杂交水稻覆盖全球之梦”,一生都在不懈努力。
袁隆平,1930年生于北平(北京旧称),年轻时跟随父母四处漂泊。动荡的生活让他在心里种下了努力的种子。1953年从西南农学院遗传育种专业毕业后,分配到湖南安江农业学校工作。“看到农村的贫穷落后,我有点野心,想改造农村,为农民做点实事。”
当时人们普遍吃不饱饭,这让农业科技工作者袁隆平感到自责,也深深体会到“民以食为天”的意义,这也让他“改造农村”的雄心壮志有了明确的目标解决粮食增产问题,不让老百姓挨饿。
水稻是湖南的主要作物。自1960年以来,袁隆平一直在进行水稻种植试验,此后为解决粮食增产问题奋斗了半个多世纪。
1966年,袁隆平在《科学通报》上发表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正式提出了通过培育“三系”(即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和雄性不育恢复系)来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思想和构想,从而拉开了我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序幕。
1973年,在第二次全国杂交水稻研究协作会上,袁隆平代表湖南省水稻雄性不育系研究协作组作了“‘野败’育成三系进展”的发言,正式宣布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此后,杂交水稻在湖南推广,随后在全国各地开花结果,水稻平均亩产量飙升。
1996年,原中国农业部提出了超级稻育种计划。袁隆平带领的科研团队通过形态改良与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成功突破了水稻超高产育种的难题,不断刷新亩产量。目前超级稻计划的五个目标已经全部完成,分别是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1100公斤。湖南衡南县早晚双季稻第三代杂交水稻平均亩产也在2020年突破1500公斤。
袁隆平(资料图)中新社记者刘双双摄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和实践者,袁隆平曾回忆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带来了“科学的春天”。他最明显的感受是科研经费逐年增加;,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育种科研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让大家吃得好,吃得有质量,吃得健康。
正因如此,袁隆平领导的超级杂交稻“种三产四”高产工程,从过去强调产量,转变为兼顾绿色品质的目标。2017年,参与“种三产四”高产工程的30多个品种中,优质稻占30%以上,多个品种米质已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草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是袁隆平一生的梦想。前者才是他真正的梦想,——。他和他的助手正坐在扫帚长的稻穗下乘凉。随着超级稻的持续高产,这个梦想逐渐变成了现实。
后者是希望超级稻走出国门。“全世界有1.6亿公顷稻田。如果其中一半种植杂交水稻,每公顷产量将增加2吨,每年的粮食产量将养活5亿多人口。”在袁隆平看来,发展杂交水稻将有效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
袁隆平(资料图)中新社发
三年后,当袁隆平来到国际水稻研究所参加国际水稻研讨会时,他第一次听到了“杂交水稻之父”的称号。当时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斯瓦米纳森博士对代表们说,我们称袁隆平先生为“杂交水稻之父”,他当之无愧。他的成就给世界带来了好消息。
袁隆平曾说,他把“国父”的含义理解为“创始人”,这是很高的荣誉。这既令人欣慰又令人鼓舞,但也很有压力。“如果给你这样的荣誉,你不能躺在功劳簿上,继续努力。”自1979年走出中国以来,杂交水稻已在全世界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得到研究和推广,国外种植面积已达800万公顷。
袁隆平(资料图)中新社发熊阳军摄
把一亿亩荒地变成良田,是袁隆平的另一个愿望。中国约有1亿公顷(15亿亩)盐碱地,其中2.8亿亩可开发利用。按未来每亩200-300斤保守估计,每年可增加粮食产量数百亿斤,可养活2亿人左右。2020年,青岛海水稻研发;袁隆平领导的d中心将海水稻示范种植面积扩大到全国10万亩,平均亩产400多斤,最高亩产800多斤。
“知识、汗水、灵感和机遇。”袁隆平曾和年轻人分享过自己科研成功的“八字秘诀”。他说,现在是年轻人充满梦想的时候,但仅仅停留在梦想是不够的。树立自己的理想并努力实现,“我一直在努力让我的两个梦想成真”。
近年来,中新社记者多次在长沙采访袁隆平。每一次,他都说要向高产育种进军。只要身体允许或者不出差,他每天都要去试验田看看。“如果我不搞杂交水稻,我的人生就没有意义了”。(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