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之死的根本原因(韩信下场为什么这么惨)

生活百科 2023-04-29 19:12生活百科www.xingbingw.cn

很多小伙伴比较关心韩信之死的根本原因(韩信下场为什么这么惨),本文带大家一起看看韩信之死的根本原因(韩信下场为什么这么惨)。

网友提问

韩信为何会落得身死的下场,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优质回答

韩信,中国历史上一个浓墨重彩的人物;寄食于漂母,受辱于胯下。一个人虽遭如此之落魄,但后来暗渡陈仓破三关以定齐地,十面埋伏擒霸王以立汉朝;拜将称王,裂土封疆,而后擒于暗室之内,死于妇人之人。人生起伏跌宕,何其曲折。

重读历史,温故而知新,从韩信身上,我们能发现一些什么,韩信落到一个功成身亡的下场,我觉得这都是与韩信落魄时的遭遇有莫大的关系。韩信本是一介布衣,不知师从何人,所学何术,正史并无记载,父母早去,六亲无依,成年后工作又不顺,这里混一顿吃的,那里混一顿喝的。弄得乡里乡亲都嫌弃的不行。饥肠辘辘游走在河边,被一洗衣服的老婆婆看见,从家里找几个馒头丢给他吃,韩信好像找到了救命稻草,从此连续几日到了饭点都来到老婆婆出入的地方,老婆婆看他饿得可怜,又连续十日给了他救命的馒头。老婆婆一看,哎呀!这小子年纪轻轻就这样懒散,怎么得了,这像是要赖上我的样子啊!不行,我得让他自食其力,再这样吃下去,老娘都要让他吃垮了。于是在韩信又一次来找老婆婆要馒头吃时,老婆婆就说“年轻人,这馒头还合胃口吧?”韩信是个明白人,10多天不说一句话,今天突然问我,这是受不了我了呀!于是韩信揖手说道“非常感谢您这么多天来送馒头给我吃,将来我一定重重的答谢您。”老婆婆一听故意斥责道“大丈夫不能自谋其身,岂不羞乎,我见不得可怜人,才给你几口馒头吃,那里是指望你将来报答。”说完老婆婆和韩信都知趣的走了。

韩信来到淮阴街市上,刚好遇到当地一群和他年龄相仿的恶霸,他们平素就知道,韩信虽然长得高大威猛,常挂宝剑在身,一副士官模样,胆小怕事。于是厉声喝道“韩信小子,你给爷站住,今天你若不怕死,就用你的剑刺我,如果怕死,你小子就从我胯下钻过去。给你这两条路,你选也得选,不选也得选。”街道两边的人都围了过来。韩信知道这群二货来者不善,于是盯着他看了一会说道“张开你的胯,小心我顶着你了。”于是在众目睽睽之下,韩信俯身受辱,钻胯而过。街道上的人都大笑韩信这小子真是个没胆的怂包。家里无余粮,出门又受辱,这样子在淮阴是很难混下去了。

从寄食漂母中我们可以看出,韩信为了自己的生存可以放弃面子,这样的人让刘邦怎么能不担心?

从受辱胯下中我们可以看出,韩信为了自己的人生抱负可以隐忍至极。刘邦也是草根出身,知道这样的人爆发力是非常可怕的,怎么能安心的让韩信称王一方。刘邦出去平乱之后暗中嘱托吕后防备韩信,韩信被吕后杀害之后,刘邦并没有表现出过多的悲伤。君要臣死不得不死,可惜这一代军事天才啊!

文章源自本人,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其他网友观点

韩信其实是咎由自取!

一直以来,韩信的遭遇都被认为是刘邦过河拆桥的强有力证据。韩信作为西汉开国功臣,汉初三杰之一,战功赫赫。在被刘邦登台拜将之后,先是练兵定制,为刘邦训练出一支足以反攻中原的大军,为刘邦争霸天下打下了基础。

而在楚汉相争期间,韩信一直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他先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击败章邯,帮助刘邦还定三秦。后又领兵东进,“木罂缻渡军”奇袭安邑,平定魏地,破魏国,虏魏豹;背水一战诛成安君,活捉赵王歇。

之后一路向东,平赵、降燕、定齐,并在灭齐一战中,以断河计大破楚军二十万,项羽麾下第一战将龙且战死。韩信与刘邦、彭越于垓下合围楚军,项羽四面楚歌,自刎乌江,刘邦自此赢得了楚汉之争,问鼎天下。

单从军事角度而言,韩信之功劳,无人可比。用其谋士蒯通的话讲,那就是“功无二于天下”。

足下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下井陉,诛成安君之罪,以令于赵,胁燕定齐,南摧楚人之兵数十万众,遂斩龙且,西乡以报,此所谓功无二于天下,略不出出者也——《汉书》

这样一位对汉朝有着开国之功的大功臣,最终却是没能得到善终。他先是被刘邦一贬再贬,后又被吕雉诛杀于长乐宫钟室,三族被夷。

单从韩信的功劳和结局来看,就是一个典型的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刘邦也背上了一个过河拆桥,忘恩负义的坏名声。但事实上,刘邦并没有那么坏,当初跟着他一起打天下的都还过得不错,比如张良、萧何、曹参等等,甚至于背叛他的卢绾,刘邦都还善待其家眷。

所以,关于韩信的结局,还需要从他自身找原因。

古来为臣者,“忠诚”都是最重要的,至于能力这些特质,那都得放在后面。所谓忠诚,那就是要绝对的听话和服从,时刻以主子的利益为先。显然韩信并不是这样的人,他是一个从自我出发的人,优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利益,然后才是刘邦。

比如说,当初韩信背水一战击破赵军,接着平定赵地,降服燕国,名动天下。此时他做了一件非常值得玩味的事情,就是让刘邦立张耳为赵王,以稳定刚刚打下的赵国。

“乃遣使报汉,因请立张耳为赵王,以镇服其国。汉王许之,乃立张耳为赵王。”《史记》

这件事表面上看没什么问题,张耳本就是当初跟着武臣一起光复赵国的元老,项羽分封诸侯的时候,他也是被封为常山王,属于赵地诸王之一。而且张耳和刘邦有旧,他当这个赵王合情合理。

,为张耳请封这件事,不该韩信来干。毕竟刘邦才是老大,韩信只需要报功,如何封杀赏部下,那是刘邦自己的事儿,韩信此举无疑是僭越了。

至于韩信为什么要这么做,有可能是他确实不懂这方面的人情世故。但更大的可能性是在为自己争取利益。因为在破赵一战中,他韩信才是主将,功劳比张耳之高不低。那么既然张耳都被封了赵王,他韩信的封杀赏难道还会差?

类似的讨价还价,还有一个“假齐王”事件,其中韩信的表现更加露骨。话说韩信在平定齐国之后,就派使者找到汉王刘邦,请求刘邦封他为代理齐王,以此来名正言顺的统治齐国,稳定局势。

四年,遂皆降平齐。使人言汉王曰“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原为假王便。”《史记》

当时刘邦正在荥阳被项羽大军围困,韩信作为属下,第一件事不是商讨如何帮刘邦解决困境,而是向刘邦讨要封赏。着很明显就是在和刘邦讨价还价,刘邦当时很生气,没有办法。他和项羽正处在一个焦灼的对峙局面,自己如果不答应韩信,万一韩信坐山观虎斗,或者倒向项羽一方,那么自己可就是万劫不复了。于是他只能答应韩信,而且还封了他真齐王。

,围绕着“假齐王”事件,韩信还给刘邦带来了诸多的负面印象。比如在韩信攻打齐国之前,刘邦帐下谋士郦食其已经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说服齐王归汉。韩信可以调转大军,来帮刘邦对付项羽。可是韩信却并没有理会郦食其和齐王的盟约,自顾发兵攻打齐国。虽说齐国最终拿下来了,但郦食其也被齐王烹杀,而刘邦更是背上了一个背信弃义的名声。

总而言之,韩信让刘邦丢了面子,更感到了威胁,刘邦对他早就不满意了。只不过,当时正值楚汉相争之际,刘邦需要韩信,只能暂时妥协。等到楚汉战争结束,天下平定,刘邦自然就会开始收拾韩信。

,最开始刘邦并没有想要杀掉韩信,他只不过是拿掉了韩信的兵权,将其囚于长安城。,这并不代表刘邦就彻底放下了对韩信的忌惮。从楚汉战争中韩信的表现就可以看得出来,他的眼中没有忠诚可言,其之所以为刘邦效力,动力完全来自于加官进爵。

换句话讲,他就是一个打工的,拿多少钱,办多少事儿。项羽不给他升职加薪,他就跳槽;刘邦起初也不重视他,他也想跳槽。后来升职加薪了,又觉得刘邦给的待遇不够,想要更好的待遇,那就以离职相威胁。对于老板来讲,这种员工始终是不靠谱的,一旦某一天,自己给的待遇,再也无法满足他的期望,那么他依然会跳槽。

所以,对于刘邦来讲,韩信始终是一个威胁。他不是不想杀韩信,只是没有借口罢了。恰好后来陈豨反叛给了刘邦杀韩信的借口,不管韩信有没有真的参与进来,只要他和陈豨曾经有联系也就够了。

大家总是在怪刘邦忘恩负义,却忽略了韩信的卑劣手段。原本韩信想要建功立业,封侯拜相的想法是没错的,他不该用这样的手段去要挟刘邦。

关于这一点,司马光对韩信评价得很好

夫乘时以徼利者,市井之志也; 酬功而报德者,士君子之心也。信以市井之志利其身,而以士君子之心望于人,不亦难哉!”

大致意思就是你韩信既然用了市井小人的手段为自己谋利,又凭什么去要求别人对你君子相报呢?

了,这倒不是韩信的人品有问题,而是他的观念太落伍了。如果是在春秋战国时代,像韩信这种做法,再正常不过。形如商鞅、苏秦、吴起等等这些人,他们没有太多的家国观念束缚,想的就是要为自己牟利。当我做出了贡献,那就应该得到封赏,最终裂土封王,成为一代诸侯。

到了刘邦这里,时代已经变了,在秦始皇的开启了帝国之路后,帝王们需要的就只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耿介诚臣,而不是韩信这种以功业为筹码,和皇帝讨价还价的打工仔了。

参考文献《史记》、《汉书》、《资治通鉴》

其他网友观点

韩信的下场很悲惨,作为"汉初三杰"中唯一一个不能善终之人,他的结局让人值得深思的地方很多。

一、位置摆不正

韩信和刘邦什么关系?韩信能施展才华全靠刘邦给的平台。刘邦是君,韩信是臣。这是无法逆转的事实。韩信根本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他只知道刘邦对他的信任,他帮刘邦打天下。

最典型的就是刘邦等着韩信来救的时候,韩信不但没有派兵,反而派人来说让他代理齐王。有人说韩信这样做是有道理的,齐地如果没有一个王在镇守,那还真的不行,韩信这是替刘邦考虑。一片真心是没错。你父母替你作主也是为你好,一片真心,为什么你会那么反感?因为没有人愿意别人替自己作主,刘邦自己也不愿意。

这里韩信犯了二个错,第一个错自然就是在刘邦最危险的时候提出这样的要求,这显然有要挟之意,任何一个老板或者上司都不愿意被下属要挟,这永远是大忌。

第二替老板作主了,谁当齐王,那是刘邦定的,不是你韩信去讨要的。你替老板作了主,这不是摆明架空老板吗?

刘邦当时很生气,气得要骂人,幸好张良和陈平拉住了他,此时刘邦对韩信的恨意肯定已经入骨了。

二、心胸不够大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他对待年少时的几位。一位是赐他饭的漂母,赏了千金。一位是供养他几个月的亭长,韩信只给了百钱并送给亭长一句话,公乃小人。

韩信此时已经是楚王,他的格局依旧是记着个人恩怨,显然这个心胸不够宽广。正因为心胸不够宽广,所以视野自己也受到局限。

他的目标只想到荣华富贵,却再无其他想法。

为了获得荣华富贵,他可以逼刘邦封他为代理齐王,同样为了抢功,他可以不顾郦食其已经劝服齐国,而选择突袭齐国,导致齐国将郦食其烹杀。郦食其是对刘邦有大帮助之人,他的弟弟郦商是刘邦宠爱的将军。这些都是暗埋下的祸害。

三、不明时势

韩信最能把握自己的命运的时候是在十面埋伏之前。蒯通明确告诉韩信所处的危机,韩信担任齐王,这是功臣中最高级了,再往上只能把皇帝位让给他了。

功高必会震主,韩信却不懂这个道理,他说刘邦对我不错,所以我不能这样做。韩信打败项羽,让刘邦怎么赏他呢?无赏,刘邦难道不担心他有恨吗?虽然韩信不恨刘邦。

这种不明时势在楚王位置上时表现的更为突出,他觉得刘邦不会对付自己,轻松赴会云梦泽然后被抓。

被抓之后的韩信明时势了吗?没有。

他过樊哙门前,樊哙以臣子对诸侯王的礼节相待,结果韩信却扬长而去丢下一句话,我怎么和樊哙为伍。

韩信却不知道自己现在只是淮阴侯,论级别樊哙无需如此。樊哙还是刘邦的姻亲,他对你如此,你还要摆谱。这不是摆明你对当前处境的不满吗?

当他与刘邦对话时,他说刘邦你只能带十万兵,我是越多越好。这是大实话,刘邦是皇帝,你这样说他,是不是情商欠费呢?

韩信的确有才,或许韩信认为自己有才就可以获得功名和富贵,自然有些恃才自傲。在战场上是百战百胜,在职场上却是接连败退。有人说是刘邦残忍,这何尝不是韩信自己造成的呢?所以这三点很值得我们借鉴和警示。

更多韩信之死的根本原因(韩信下场为什么这么惨)请持续关注本站。

Copyright@2015-2025 www.xingbingw.cn 性病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