藕和莼菜读后感(读《藕与莼菜》有感)

生活百科 2023-04-29 19:12生活百科www.xingbingw.cn

很多小伙伴比较关心藕和莼菜读后感(读《藕与莼菜》有感),本文带大家一起看看藕和莼菜读后感(读《藕与莼菜》有感)。

叶圣陶

叶圣陶(1894年10月28日—1988年2月16日)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中国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

周作人写《故乡的野菜》是因为偶然听到妻子提起了荠菜,而叶圣陶写《藕与莼菜》则是因为——

“同朋友喝酒,嚼着薄片的雪藕,忽然怀念起故乡来了”。

周作人的故乡在绍兴,叶圣陶的故乡在苏州,吴越之地自古以来风光秀美、物产丰富,不论是绍兴的野菜,还是苏州的蔬菜,皆属于中国风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我们就来读一读叶圣陶先生这篇散文——《藕与莼菜》。

?壹

藕,又名莲藕、藕节、湖藕、果藕、菜藕、水鞭蓉、荷藕和光旁。莲科植物根茎,可做蔬菜食用,凉拌、清炒、蒸、炖皆可,吃法可谓是五花八门。藕还具有药用价值,花须、果实皆可滋补入药,中医认为其具有除烦解渴、滋阴强体、通便止泻等功效。生食清热生津,凉血止血;熟用补益脾胃,益血生肌。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盛赞藕为“灵根”;西汉史学家刘向的《别录》认为藕“主热渴,散血,生肌”;唐人甄权的《药性论》则记载“藕汁,能消瘀血不散。”

(藕——图片来自于网络)

藕在我国的江苏、安徽、湖北、山东、河南和河北等省份均有种植,其中尤以江苏省为最,可谓是全国产藕大省,扬州市的宝应县更是被誉为“中国莲藕之乡”。早在唐代,宝应便开始种植藕,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到了明代,宝应荷藕已经成为大宗土特产品,被认为是“宝应十景”之一,宝应产的蜜饯捶藕也是朝廷的贡品;清朝时期,素有“鹅毛雪片”美誉的宝宝藕粉亦成为朝廷的“贡粉”;新中国成立后,蜜饯捶藕入选《中华名菜谱》,并列为国家宴会“国菜”之列。

(藕——图片来自于网络)

中国古代“咏藕诗”多不胜数,我个人比较喜欢的有以下三首

魏晋(作者不详)的《青阳渡》

“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

下有并根藕,上有并头莲。”

仅用二十个字便描绘出来了一副红莲怒放、白藕成熟的景象,读起来朗朗上口,通俗易懂。

元人吴师道的《莲藕花叶图》

“玉雪窍玲珑,纷披绿映红。

生生无限意,只在苦心中。”

诗人将藕比作“玉雪”,其洁白莹润之感可见一斑。

宋人杨万里的《小集食藕极嫩》

“比雪犹松在,无丝可得飘。

轻拈愁欲碎,未嚼已先销。”

刚从莲塘里挖出来的新藕,比雪还要洁白,鲜嫩无比,入口即化。

还有一些关于藕的歇后语,例如八月的莲藕——又鲜又嫩;打横切莲藕——太多心;一枝筷子吃莲藕—— 瞅得准。可见古人对藕的喜爱与赞扬。

(藕花——图片来自于网络)

藕性喜湿润,不耐干旱,多生长在沼泽水塘之地。我国的莲藕大多种植在清明节前后,因为夏季天气炎热、气温较高,所以莲藕生长速度飞快,到九、十月间便能成熟。叶圣陶说在他的故乡苏州,从初秋到深秋,大街上叫卖藕的喊声此起彼伏,顾客也是络绎不绝,“他们各挑着一副担子,盛着鲜嫩的玉色的长节的藕”,过路的人们,无论是男女老少几乎都会为它驻足,停下来拣一节、买两枝,整个秋天,苏州城的家家户户都能尝到鲜藕那“清淡的甘美的滋味”。

苏州古城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叶圣陶身在上海,藕在苏州并不稀罕,但在上海却是珍品,上海人吃到的藕多半是从苏州等地运过来的,由于数量不多且运费高昂,因而价格

也极为昂贵,轻易是买不到的,其售价介于金山苹果和吕宋香芒之间,“多贱贵寡”即是如此。吕宋香芒大概指的是来自于菲律宾的吕宋芒果,又名小吕宋、金钱芒等,想来应是民国年间价钱极高的进口水果。这一年,叶圣陶一家人只吃了一回目,而且还是邻居送给他们吃的,邻居家的藕也是苏州亲赠戚送的。藕放置的时间太长,已经不是很新鲜,吃起来“似乎含了满口的渣”,但叶圣陶的孩子们还是高高兴兴地吃完了。不管怎样,总算是能缓解一下这思乡之情了。

?贰

“想起了藕就联想到莼菜。”

叶圣陶说苏州人春天“几乎天天吃莼菜”,莼菜“是从太湖里捞来的”,太湖里到处都是,打捞方式极为方便。苏州人多用莼菜煮汤喝,莼菜汤鲜嫩润滑、汤纯味美且营养丰富,“日餐一碗”亦不会吃腻。

莼菜——图片来自于网络

莼菜又名马蹄菜、水莲叶、马粟、水葵、湖菜等,是多年生水生宿根草本。性喜温暖,适宜于生长在清水池中。叶片椭圆形呈深绿色,浮生在水面或潜在水中,嫩茎和叶背有胶状透明物质。夏季抽生花茎,开暗红色小花。嫩叶可以食用,莼菜本身没有味道,胜在口感圆润、鲜美和滑嫩,是一种极为珍贵的江南蔬菜。莼菜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中医认为其具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的功效,因而莼菜也有“水中人参”和“水中碧螺春”的美誉。

莼菜——图片来自于网络

江浙、湖北和四川等省市均为我国的主要产藕地,湖北的利川市有“中国莼菜之乡”的荣誉称号。江苏的太湖莼菜和浙江的西湖莼菜,在市场上总是最能得到大家的青睐。明代沈明臣有诗

“西湖莼菜胜东吴,三月春波绿满湖。

新样越罗裁窄袖,着来人说似罗敷。”

莼菜同藕一样,在上海亦属珍品,只有上馆子才能吃到,叶圣陶一家到上海后一直吃不到莼菜,直到友人王伯祥送了一瓶西湖莼菜给他,他和家人才重新尝到了莼菜的味道。

历史上,莼菜和鲈鱼、茭白并列为“江南三大名菜”。北宋大家欧阳修有诗

“滮田渐下云间鴈,霜日初丹水上枫。

莼菜鲈鱼方有味,远来犹喜及秋风。”

家乡的莼菜和鲈鱼的味道正是鲜美之时,从远方归来,最喜欢的还是家乡的秋风。欧阳修在诗中提到了张翰“莼鲈之思”的典故,据说西晋有个名叫张翰的人,在洛阳的秋风中触景生情,忽然想起吴中老家的莼菜羹和鲈鱼烩,遂辞官归家、回乡隐居去了。

莼菜羹

明人苏伯衡有诗

“村翁溪友总爱客,蕨芽莼菜不计钱。

酒酣更斫银丝帟,章就还洒蝉翼笺。”

苏伯衡是浙江人,莼菜在他的家乡是一种很常见的蔬菜,价钱自然也很低廉。蕨芽即蕨菜,是寻常百姓家常吃的野菜。

明人邵伯宣有诗

“桃花白鹭忘机久,莼菜鲈鱼入梦多。

迟子束书归旧隐,水云深处一经过。”

诗人夜里做梦竟然梦见莼菜羹和鲈鱼烩了,思乡之情溢于言表。

明人丘民有诗

“又随南雁度钱塘,不道并州是故乡。

江上秋风莼菜美,山中春雨石田荒。”

丘民是扬州人,曾在并州做过官,并州就是今天的太原,太湖的莼菜,他自然是最了解不过的。

?叁

《藕与莼菜》作于1923年9月7日。在这一年的春天,叶圣陶带着家人离开苏州迁居到了上海。叶圣陶进入商务印书馆工作,任国文部编辑,与顾颉刚等一起编《新学制中学国文课本》,并参与新学制国文课程标准的拟订工作,抗日战争爆发后,叶圣陶一家又辗转流亡到了西南等地。抗战胜利后的第二年,叶圣陶全家从四川回到上海。新中国成立后,叶圣陶离开上海,到北京任职。1988年,叶圣陶在北京去世,终究是故土难回,落叶难归根。

“莼菜鲈鱼入梦多”,入梦多呐!

旧上海

“向来不恋故乡的我,想到这里,觉得故乡可爱极了。我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会起这么深浓的情绪?再一思索,实在很浅显因为在故乡有所恋,而所恋又只在故乡有,就萦系着不能割舍了。譬如亲密的家人在那里,知心的朋友在那里,怎得不恋恋?怎得不怀念?仅仅为了爱故乡么?不是的,不过在故乡的几个人把我们牵系着罢了。若无所牵系,更何所恋念?像我现在,偶然被藕与莼菜所牵系,所以就怀念起故乡来了。”

叶圣陶说自己向来不恋故乡,但他还是一看到藕便思念起了故乡。因为有些东西,只有故乡才有,比如春天的莼菜和秋季的莲藕。

苏州古城

“所恋在哪里,哪里就是我们的故乡了。”

叶圣陶先生的散文,语言清新优美,语句简洁凝练,文风独具一格,朴实无华,自然流畅,一切皆乃真情流露。这篇《藕与莼菜》,睹物思乡,借物抒情,如记叙生活琐事般娓娓道来,但整篇文章隽味永久,读起来仿佛品茶般悠然舒适、回味无穷。

郁达夫曾如是评价过叶圣陶的散文

“叶绍钧风格谨严,思想每把握得住现实,所以他所写的,不问是小说,是散文,都令人有脚踏实地、造次不苟的感触。所作的散文虽则不多,而他所特有的风致,却早在短短的几篇文字里具备了。我以为一般的高中学生,要取作散文的模范,当以叶绍钧氏的作品最为适当。”

更多藕和莼菜读后感(读《藕与莼菜》有感)请持续关注本站。

Copyright@2015-2025 www.xingbingw.cn 性病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