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三大才子是谁(香港十大才子之首)
香港三大才子是谁(香港十大才子之首),新营销网红网本栏目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香港三大才子是谁(香港十大才子之首)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你应该怎样度过你的一生?”
“大吵大闹,悄悄离开。”
这句话本来是金庸说的,没想到得到了和他同为香港四大才子之一的倪匡的证实。
是的,倪匡去世了。
7月3日下午,没有铺天盖地的消息,没有震撼一时的讣告。大家刚刚从作家沈西城口中得知“倪哥今天下午走了。”
没有具体的原因,这位著名的才子就这样悄然离世了。
此后,只有蔡澜一人曾是“港四大才子”。
关于这四个人的爱情故事总是被人津津乐道,关于他们的轶事总是重叠在一起,在江湖中不可或缺。
1.蛰伏1935年,一个名叫倪的男婴在当时仍处于动乱的上海诞生了。他是家中的第四个孩子,他的父亲给他取名从,后来改名为倪匡。
此时,黄哲伦和蔡澜还未出生,早出生11年的金庸仍用本名“查”在家乡海宁上小学,刚刚接触武侠小说。
倪家里虽然很穷,但他的父亲相信书里有黄金屋,所以家里有很多书。在这样的熏陶下,倪家七兄妹都爱读书,倪匡也不例外别的孩子在玩游戏的时候,他就在看书,读书,读名著,这大概也为他的写作埋下了伏笔。
1941年3月,一个名叫黄——的婴儿,也就是后来的黄政学,在倪匡十几岁的时候出生了。
半年后,一个名叫蔡澜的婴儿在新加坡出生了。
,16岁的金庸在这一年经历了人生中的第一次动荡因在墙报上写了一篇《阿丽丝漫游记》讽刺管教主任投降主义的文章而被开除,校长张银桐介绍他调到衢州。
尽管一转一波三折,金庸依然不改“侠义精神”,鲁豫依然敢于拔刀相助。
金庸1944年考入重庆中央政法大学外事系后,因不满大学内部分国家D职学生的欺凌行为,被开除学籍。
爱看书的倪匡,终于在12岁左右的时候,把国内著名的小说都读完了。从那以后,他养成了过目不忘、阅读敏捷的技能。
这一年,金庸也来到了上海,在上海东吴大学法学院法律系修了一门国际法课程,进入上海担任《大公报》国际电信翻译。
年幼的黄哲伦和蔡澜只有6岁,他们还在各自的家乡玩泥巴。
倪匡和金庸,都在上海,大概没时间见面吧,因为1948年,金庸《大公报》转到香港了。
次年,年仅8岁的James J.S.Wong随家人移居香港,住在深水埗桂林街角的一家当铺里。
两年后的1951年,倪匡的父母带着两个哥哥和妹妹亦舒移居香港,只剩下倪匡一人在家。
那一年,刚满16岁的倪匡被选拔进入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受训三个月。
年轻时的倪匡毅然前往,毕业后加入中国人民警察,先后参加“土地改革”和“淮河治理工程”。
1955年,苏北农场初具规模后,倪匡被上级调到内蒙古。
等待倪匡的是各种风暴,甚至是“反革命”的帽子。
倪匡在内蒙受苦的时候,金庸在香港《大公报》过得还不错。他逐渐站稳了脚跟。他不仅当上了副刊主编,还和梁羽生、陈凡(百健堂老板)一起开了《三剑楼随笔》,当了专栏作家。
同年,第一部以“金庸”为笔名写作的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诞生。
这一年,年仅14岁的蔡澜也开始崭露头角,在新加波《南洋商报》发表了第一篇影评《疯人院》,从未间断。
James J.S.Wong没有耽误他的学习、写作和音乐。他在莎拉学院学习,写作并定期向报纸和期刊投稿。一边跟随口琴大师梁日照学习口琴,一边参与电影配乐和电台录音;,他开始接触爵士音乐,开始学习打鼓,经常和前辈们一起演奏爵士即兴合奏。
两年后,吃了不少苦头的倪匡终于决定出逃。他从内蒙古一路刻假章、伪造证件,到达香港,正式成为新香港人。
此时的金庸在香港已经小有名气。写完《碧血剑》,1957年进入长城电影公司任专职编剧,写了《绝代佳人》 《兰花花》 《不要离开我》 《三恋》等剧,合作导演《午夜琴声》 《有女怀春》。
身在香港的黄哲伦也开始接触电影。他不仅在学院里人生第一次登台表演,还和梁日照带领的口琴队一起参与了李香兰一部国语电影《王老虎抢亲》的伴奏。
唯一不在香港的蔡澜也接触到了香港电影这一年,他成为了日本邵氏电影公司的经理。
这个时候,谁也没想到,这四个不是在香港土生土长的外国人,会影响未来几十年的文艺界。
02.刚到香港的倪匡,正在荃湾打着各种零工,以求站稳脚跟。
闲暇时,看到工友们津津有味地看着报纸杂志上的小说,他不以为然地嘟哝了一句“我也能写这种小说”。
工友们以为他吹牛,倪匡也不生气,一下午就写了《一夜风流》,贡献给《活埋》。
没想到,他的小说真的被报社采纳发表了,还收到了90元起的稿费。
要知道,倪匡当时在工地每天的工资只有2.9元,90元对他来说真的是一笔“巨款”,让他笑得合不拢嘴,也开启了他的作家生涯。
因为
为有金庸、梁羽生等人开创的武侠潮,很快,倪匡也开始写武侠小说,笔名为岳川。
四处投稿的,只有初中学历的他也开始上夜校、继续学习,并在学习期间遇到了自己妻子李果珍,两人的感情迅速升温,1959年,认识不到一年的倪匡与李果珍结携手步入了婚姻。
同年,金庸于香港创办《明报》,并在《明报》上连载《神雕侠侣》,创造了日入万元的成绩,名声大噪。
而成家之后的倪匡业也愈发勤勤恳恳,积极写作,四处投稿,其中自然也包括《明报》。
就这样,倪匡进入到金庸的视野里。
1961年,在《明报》二周年酒会上,两位相差11岁的作家终于相遇,并自此成为“一流的好友”。
这一年,蔡澜还就读于日本大学艺术学部电影科编导系,继续半工半读地为邵氏电影做事。
黄霑也已经从喇沙书院毕业,考入香港大学中文系学习,因为想参加《星岛晚报》举办的业余歌唱比赛但又怕输了丢脸,他索性把自己的名字改了,于是就有了“黄霑”。
1962年,倪匡于查良镛(金庸)的鼓励下,开始用笔名“卫斯理”写小说,写了卫斯理系列的第一部,名字叫《钻石花》。
而金庸自办的《明报》自然成为了卫斯理系列的“诞生地”。
同年,黄霑先是参加了香港邵氏及国泰电影的黄梅调潮大合唱 ,随后接到了接到一项录国语唱片的工作——为专辑的八首歌填词,其中《友谊万岁》成为他第一首成功出版的歌词,开始了他的写歌词生涯。
随后一年,蔡澜终于踏上了香港这片土地,正式在香港邵氏任职,并与邵氏旗下的小生岳华私交不错。而岳华当时的女友正好是(倪)亦舒——倪匡的妹妹。
一来二去,在亦舒的引荐下,蔡澜与倪匡就认识了。
这一年,黄霑也从香港大学顺利毕业。毕业后的他到天主教培圣中学任教两年。不过教了两年书后,他便实在不想继续误人子弟,随后一头扎进了广告界——那句“人头马一开,好事自然来”就出自于他的笔下,,他也继续编写电视剧本和写旋律。
03、交叠
关于倪匡的成就,他自己最得意的有两个,其中之一便是“曾代金庸写小说”。
那是1965年夏天,金庸要去欧洲,但他却放心不下正在连载中的武侠小说《天龙八部》。
思来想去,金庸找到了好友倪匡帮忙代写,走之前,金庸还特意叮嘱倪匡“不要弄死人!”
结果,金庸前脚刚走,倪匡就把小说中的阿紫弄瞎了……
而倪匡得意的另一件事便是屡替张彻编剧本。
20世纪60年代末,香港兴起了拍摄武侠影片的热潮。
在张彻的怂恿下,倪匡也尝试起电影剧本创作,两人于1967年联手创作出了叫好又叫座的电影《独臂刀》,为邵氏创下新的票房纪录,也开创了新派武侠片时代。
之后,倪匡和张彻组成一对“黄金搭档”,不仅成为邵氏的金字招牌,也在香港电影界叱咤风云。
这一年,金庸开始创作《笑傲江湖》。
黄霑在广告行业混得风生水起后,又进入演艺圈,不仅做起了主持人,还开始写电影配乐,并为邓丽君写了一首歌《忘记他》。
黄霑也随之迎来属于他自己的辉煌。
时间很快进入到70年代。
卫斯理系列小说《新年》发表后,倪匡暂停卫斯理系列小说的创作,时间长达六年。但这期间他也没闲着,忙着写剧本拍电影,其中就包括为李小龙量身定做的《精武门》。
直到1978年,卫斯理系列小说《头发》发表后被评为最受香港青年欢迎的小说,倪匡才又回到了科幻小说的创作道路上。
同样是这一年,蔡澜跟随邹文怀出走邵氏后,做到了金牌监制。
金庸虽然已经宣布封笔,但他创作的武侠小说却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彼时蔡澜正在 的就是金庸的作品《倚天屠龙记》,电影需要配乐,便请黄霑来帮忙,几个人结识。
香港四大才子多风流,其中以倪匡和黄霑最胜。
1989年,54岁的倪匡迷上了一个夜总会的妈妈桑,每次都拉着黄霑和蔡澜,叫来一堆姑娘捧场。
酒和女人构成了三个人交往中的两大关键词。只可惜,夜总会虽两者都有,但又贵又一般,反倒不如三个大男人谈笑风生有趣。
于是三人一合计,开设了访谈节目《今夜不设防》,每集的开局都是以酒暖场,座上宾有张国荣、周润发、成龙等等大咖,女明星则全是个顶个的大美人林青霞、王祖贤、钟楚红、张曼玉、邱淑贞、关之琳……
按照现在娱乐圈不成文的“潜规则”,明星 谈都是有备稿有尺度规定,尤其是像这种大咖,更是一堆不能问的“雷区”。
但《今夜不设防》就和它的名字一样,百无禁忌,荤素不忌,三个老炮儿喝着免费的酒,请来最想红的人,聊着最大尺度的天……
在这里,哥哥张国荣大 经历,张曼玉承认自己贪慕虚荣,关之琳自曝当过情妇,王祖贤当时还认为女人始终都要结婚归于平凡……
三个“老司机”还会公然揩油,刚从《聊斋艳谭》下来的叶子楣在节目上豪放脱衣,黄霑乐得伸手去摸,就连王祖贤都没逃过被黄霑的“嘴一下”。
不过话说回来,虽然尺度大、娱乐性强,但文士毕竟还是文士。
对于某些明星的观念,三位才子即使无法做到认同,却也没有轻易评判对错,有质疑,但更多的是包容。
黄霑这句话倒是很值得如今一些动则上“价值观”的节目反思“我们是做电视节目的而已,我们不是教育青年的人。”
多元的观点,不同想法的碰撞,不随意绑架观众,真实不虚伪,才是这个节目的核心,也是这三位“老司机”真正的魅力所在。
04、落幕
《今夜不设防》这档节目,始于倪匡也终于倪匡。
节目做了两年,倪匡决定和太太一起移居美国,于是这档节目也随之落幕。
移民美国后的倪匡生活得相当优哉游哉,每天养鱼、养花、遛鸟、玩贝壳,烧得一手好菜,还自称厨艺第一、园艺第二、文艺仅是第三。这一待就是14年。
辉煌时代接近尾声,昔日英雄们也见白头。
1992年,蔡澜开始进军商界,做起了美食;
1993年,金庸将付诸一生心血创办的《明报》出售他人,宣布全面退休;
那几年,黄霑也开始走背运,情场不顺,拍电影赔钱,广告公司欠债,词作也失去了市场……
时光飞逝,千禧年一过,香港演艺圈的辉煌时代也逐渐落幕。
2002年,倪匡昔日的黄金搭档张彻离世,倪匡还在美国,挽联由黄霑而作“高山传天籁,独臂树雄风。”
倪匡从越洋 里得知了挽联内容后,连忙找黄霑提前预定“对得妙,改天我死了,也由你来写好了。”
哪知世事无常,黄霑于2004年因肺癌离世,走在了三个人的最前面。
黄霑离世后第二年,70岁的倪匡重新踏上了香港这片土地,返港后倪匡第一个见到的老友便是蔡澜,第二便是去探望金庸。
这些年,蔡澜早已不写专栏不问电影,一心在美食界,混得风生水起。
金庸则忙着四处游学、开讲座,被不同的大学聘为荣誉教授。
三个人各忙各的,但好在感情依旧,时常聚会、约酒,三位大侠重聚,不谈江湖,只为吃吃喝喝,老年生活倒也算和谐安逸。
英雄迟暮,名声不显。世人再谈到倪匡,也多是想到“周慧敏的公公”。
直到2018年10月,94岁的金庸在香港去世。
金庸的葬礼上,布满了逝者生前最爱的铃兰花,铃兰花中央是逝者的遗像,上方的横额是由倪匡提出,“一览众生”则是蔡澜亲笔写的。
面对好友金庸的离世,倪匡显得十分豁达“人到了年纪,必然要面对死亡。不必过分悲伤。”
而如今不到4年,倪匡也驾鹤西去,四大才子只剩蔡澜。
试想,三人若是天堂相遇,当时好友重聚,相逢一笑,开瓶好酒,继续谈笑。
只可惜,在人间的这一段段风流往事,终是随着时光无声凋谢。
写流行曲的霑叔、写科幻的倪匡、写美食的蔡澜、写武侠的金庸,终是曲终人散。
那个有娱乐也有情怀,有故事也有酒,有江湖自有豪侠的时代,终究是势不可挡地落幕了。
四大才子
更多香港三大才子是谁(香港十大才子之首)相关信息请关注本文章,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