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gdp新加坡gdp(新加坡与香港gdp对比2020)

生活百科 2023-04-29 18:18生活百科www.xingbingw.cn

  香港gdp新加坡gdp(新加坡与香港gdp对比2020),新营销网红网本栏目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香港gdp新加坡gdp(新加坡与香港gdp对比2020)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香港的高端制造业、科研和创新都弱于新加坡,但只要正视问题,积极应对,香港是可以赶上的。

  文

  刘晨曦建中中文

   “新港之争”系列文章分为两部分6月5日发表的《金融中心,香港输给新加坡了吗》为第一部分,本文为第二部分。第一部分的主要结论是,中国香港(以下简称香港)在金融方面比新加坡优势明显,新加坡十年内很难超越国际金融中心。因为金融业可以为其他行业提供供给,所以香港应该继续加强金融优势。

   “商之利,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商业不如金融。金融行业真的很赚钱。,实力的较量不能只看金融。

  金融之外的“新港”的较量呢?

  与新加坡相比,香港面积更大,人口更多。香港陆地面积约1114平方公里,新加坡陆地面积733平方公里。2021年,香港人口740万,新加坡人口545万。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香港的劳动人口在2018年达到峰值401.5万人,之后逐年减少,2021年达到386.6万人。新加坡的劳动力在2019年达到峰值353.9万人,2021年减少到344.2万人。

  自1990年以来,新加坡的GDP增长率几乎每年都高于香港。从人均GDP来看,2004年之前,“新港”互有胜负,从2004年开始,新加坡一直高于香港。2021年,新加坡人均GDP为72766美元,失业率为2.4%。香港人均GDP为49629美元(港币与美元汇率为7.8: 1,下同),失业率为4.0%。

   2021年新加坡人均GDP比香港高47%左右。

  有人认为香港不仅输给了新加坡,未来还会输给深圳等城市。这是因为香港的经济不平衡,有明显的弱点。比如香港的制造业很弱,科技教育逐年下降,科技创新能力不足,航运中心地位下降。

  这些观点确实很有道理。香港应该如何应对?

  高端制造业,错失良机

  上世纪80年代末,香港低端制造业迫于成本压力开始向珠三角地区转移。以金融服务为代表的服务业开始快速发展。因为制造业升级需要时间、精力和金钱,所以没有得到进一步发展。

  从1980年到1990年,除了少数几年,制造业增加值占香港GDP的20%以上。自1990年以来,香港制造业的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迅速下降。这说明低附加值制造业转移后,由于缺乏必要的引导和帮助,香港制造业未能升级。

   2021年,香港制造业就业人数约为7.9万人,占总就业人口的2.2%。相比之下,90年代高峰期,制造业从业人员近百万,占比30%左右。

  疲软的制造业将使经济更容易受到周期性萧条的影响。亚洲金融危机让董建华明白,制造业还是基础。没有制造业,经济就不稳定。而且其他行业的发展,整个社会的发展都会受到制约。,1998年,香港特区政府强调香港要推动高科技产业。

  可惜,1998年的努力并没有扭转制造业的颓势。此后,制造业的比重一直在下降。香港本地高端制造企业屈指可数。

  在香港政府的规划中,香港科技园和数码港肩负着提升香港制造业的任务。而港科技园成立20年,只培育了拉拉发货、思谋科技、商汤科技(0020.HK)等少数知名公司。虽然数码港有很多科技型企业,但近20年却很少培育出知名公司。

  相比之下,在新加坡

   1959年李光耀上台时,新加坡政局动荡,社会秩序混乱,经济结构单一畸形,制造业基础极其薄弱。但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新加坡的制造业逐步升级,从手工作坊到低端制造业,再到高附加值产业,再到研发;研发和设计中心。

   1961年,新加坡政府划定了6480公顷的裕廊工业区,决心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到了80年代,经过近20年的发展,新加坡已经奠定了比较雄厚的工业基础,通过出口贸易完成了资本积累。

   1980年,全球油价暴跌。以重工业起家的新加坡,旧模式不可持续。句容工业管理局重组经济结构,加大资金投入和招商引资力度,推动制造业由劳动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转变。

  政府推动工业发展的重点领域是计算机技术和电子技术。到20世纪80年代末,以附加值衡量,计算机及相关电子产品已经成为新加坡最大的产业。电子、石化、精密制造等高附加值企业不断涌现。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新加坡政府大力鼓励发展高科技产业,以半导体产业和生命科学产业为两大重点,新加坡开始向知识型产业迈进。

  目前,新加坡的半导体产业排名世界第六。根据新加坡经济发展局(EDB)的统计,新加坡有300家半导体企业,其中包括40多家芯片设计企业。新加坡制造了全球约70%的半导体键合机、60%的微阵列、35%的热循环仪和质谱仪,占半导体设备的20%。

  >

  2020年,全球10大收益最高的药物中有4种在新加坡生产。新加坡已经拥有超过300家本土医药科技公司。

  基于高端制造,新加坡正在打造世界研究中心,吸引世界级研发总部,吸引世界级人才,激发新加坡自身的创新能力。

  高端制造业,不仅仅是赚钱的问题。它还会促进高等教育、激发科技创新、增强经济与社会的稳定性。对于香港,高端制造业不可或缺。

  香港理工教育被新加坡赶超

  新加坡政府非常重视教育。李光耀把教育当作龙头事业,他认为新加坡自然资源匮乏,只有人力资源无穷无尽。建国初期,尽管国内经济凋敝,李光耀仍然对教育事业大力投资。新加坡后续领导人继承了这个传统。新加坡常年的教育投入,为新加坡转型进入知识密集型发展阶段奠定了基础。

  从总体看,香港的教育并不比新加坡弱。根据香港政府统计处数据,2021年香港6-11岁人口就学比例100%,12-17岁人口就学比例98.5%。香港和新加坡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也非常相近。

  但最近10多年,香港的理工类高等教育被新加坡赶超。如果从全球高等教育研究机构QS做的世界大学排名看,这个趋势还不是特别明显。2004年,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分别排名39和42;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分别排名18和50。2022年,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分别排名22和34;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分别排名11和12。

  ,一位香港知名大学的理工科教授对《财经》记者说“香港和新加坡的高校一般不接受自己的毕业生进入学校当教授,而只接受比自己强一个档次的院校毕业生。20年前,香港高校毕业生可以去新加坡的大学当教授;而现在,情况已经反过来。新加坡高校毕业生可以来香港高校当教授了。”

  为何10多年有如此大的变化?这位教授说“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香港缺乏高端制造业。90年代,学生大学毕业后如果不做科研,可以为香港企业服务,慢慢成为管理者。而现在这些职位已经非常稀少。理工科大学毕业生薪资折合人民币12500元/月,和商店销售人员基本相同,而且未来薪酬提升空间也有限。最优秀的学生都去学习金融、法律、医科。即使有些优秀学生选择了理工科,也难以全心投入。”

  理工科的高等知识有相当的难度,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需要足够的动力和决心。对于大部分人,收入是最直接的动力。没有高端制造业高薪承接高校毕业生,直接导致毕业生质量降低;而毕业生质量降低,直接影响高校的学术水平。即使学校重金请来最好的教授,但缺乏氛围和激励,人才梯队难以形成。可以说,强健的高端制造业是理工教育发展的强大基础。

  新加坡的情况与香港非常不同。新加坡国立大学一位电子系毕业生对《财经》记者说“毕业后找一份折合人民币3万元/月的工作并不难。”

  在教学中,新加坡非常注重理论与实际应用的紧密结合。此电子系毕业生对《财经》记者说“大学四年,学校安排了两次长达数月的实践机会。第一次是在大二,我参与设计一个激励老年人运动的装置,真实感受到学以致用的快乐。第二次我参与了光伏系统测试与反馈。学校拿来当时最顶级的各种光伏设备,让学生做测试,然后直接给顶级厂商反馈问题。”

  香港高端制造业羸弱,影响了人才培养,特别是理工科人才的培养。

  如果上不上大学收入相差无几,很多年轻人会放弃高等教育。即使接受高等教育,也难以全身心投入。高端制造业可以为理工毕业生提供体面的就业机会,从而提高了学习理工知识的吸引力。而人才与知识正是未来高端制造业竞争的核心。香港应该重视此问题,早日实现高端制造与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

  “无创科,无未来”

  高端制造业和科技创新密不可分。高端制造为科技创新提供平台和动力,而科技创新是高端制造的灵魂。

  高端制造业有非常强的研发需求,也愿意对研发投入资源,这使得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科研活动蓬勃发展。,研究成果也能更快实现成果转化,产生效益,促进下一轮的科研活动。从研发投入上看,根据世界银行数据,新加坡在2017年的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是2.2%,而香港仅有0.8%,新加坡是香港的近3倍。

  香港的科技创新远远落后于新加坡。在2021年彭博创新指数(Bloomberg Innovation Index)排名中,新加坡排在第2位,香港位于第38位。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新加坡排名第8位,香港排名第14位。

  2022年4月29日,目前已经成为香港候任行政长官的李家超提出政策纲领,其中强调,“无创科,无未来”,香港要发展成创科中心。

  2022年5月,香港行政会议通过特区政府架构重组方案,一大亮点就是将“创新及科技局”改名为“创新科技及工业局”。这一举动体现新一届特区政府以新经济、新工业推动香港发展的管治思维。商界代表希望新一届特区政府可以制定长远工业政策,以创科推动工业,重振“香港制造”名气。

  其实香港早已意识到高端制造业与科技创新不可缺失。香港特区政府于2015年11月组建成立了“创新及科技局”,并喊出了香港“再工业化”的目标。“再工业化”瞄准的就是高端制造业。

  《2017年施政报告》在各分项主题中,“创新与科技”占了最大篇幅。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说“推动创新及科技发展刻不容缓,我将亲自领导一个高层次、跨部门的《创新及科技督导委员会》......要在创科路上急起直追,政府会循八大方面加强创科发展。”

  此八大方面如下

  第一,增加研发资源;

  第二,汇聚科技人才;

  第三,提供创投资金;

  第四,提供科研基建;

  第五,检视现行法例及法规,扫除窒碍创科发展而不合时宜的条文;

  第六,开放政府数据;

  第七,政府带头改变采购 ,研究加入创新及科技为相关要求,不单以价低者得为考虑,藉此鼓励本地科技创新;

  第八,是科普教育。

  林郑月娥在《2018年施政报告》又提出“加速再工业化”。几年过去,香港的高端制造业与科技创新仍然没有明显起色。一方面有疫情等客观因素的干扰,另一方面是施政方针本身存在些许问题。

  一位曾在香港高校从事科学创新的人员对《财经》记者说“香港的政策支持往往针对产品的研发阶段,而对市场推广考虑不足。产品出来了,往往缺乏市场。哪怕性能比外国品牌更好,价格更低。但采购部门出于谨慎保守,还是会选择国外品牌。”

  香港该如何扶植高端制造与科技创新

  扶植高端制造与科技创新,虽然困难,但不得不做。

  香港现在面临的环境和20年前大为不同。那时大家在同一起跑线,只要给土地、给资金、给优惠政策,创造良好的环境,高端制造就可以靠自己的力量自然生长。

  可惜,当时给予高端制造的扶植不够。那时香港的金融业、房地产业蓬勃发展,抢夺了高端制造发展的土地、资金、人才。这也是一种“资源的诅咒”当有容易的钱可以赚,那些长期非常重要,但短期辛苦的行业就难以发展。

  当时的科创基地数码港总投资158亿港元,基建在世界上都是领先的。但遗憾的是,数码港并没有引来大量先进的科技企业进驻,内部也没有孵化出几家知名科技企业。数码港却成为了不少家庭的旅游去处。

  目前,在芯片、精密工程、生物医药、精细化工、科学仪器等方面,强敌林立。在当前的激烈竞争中,只是给土地、给资源是不够的。当大家都是树苗的时候,只需要给足养分,被照顾的树苗就会在竞争中胜出。但现在别的树已经遮天蔽日,只给养分小树苗也难以成才。

  目前,香港必须精细选择赛道,依靠国家规划和投资。据一位香港科创人员透露,中央将在香港大力发展航天产业,比如卫星应用行业。卫星行业技术要求高,产业链长,撬动效应明显。此行业未来市场广阔,并且中国在此行业的积累不弱。

  高端制造繁荣之后,毕业生可以拿到高薪,人才涌现,创科火热,产业进一步发展,良性循环。

  虽然很多人批评香港的创新落后了,但香港只是相对落后。香港科研创新的基础还在。而且香港有自己的优势,比如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崇尚小团队,自由灵活,但不如大团队有力量。中国内地的大团队,人多力大,但容易产生学术垄断、学术僵化。香港则介于两者中间,有自己独特的优势。

  香港对吸引跨国公司重视不足

  跨国公司开拓亚太市场时,常常在香港、新加坡、上海等地设立分支机构,比如地区总部或者地区办事处。这些跨国公司会带来资金、技术、人才,带动当地就业,提高经济活力。2019年跨国公司在港机构雇佣了28万人,占香港劳动力的7%。

  大型、知名跨国企业在香港设置地区总部,还有助提高香港的国际声誉,继而吸引更多海外投资和跨国企业。

  2020年和2021年,有一些跨国公司将地区总部或办事处搬离了香港。例如,美国服饰与鞋类巨头威富集团(VF Corporation)。该企业是多个知名服饰品牌的母公司,已在香港开设办事处长达25年,在此雇用约900名员工。

  表1来自香港投资推广署及政府统计处共同进行的《2021年有香港境外母公司的驻港公司按年统计调查》。其显示跨国公司在香港的地区总部和地区办公室从2019年开始停滞不前,甚至略有下降。2021年比2019年,总部和办事处分别下降了5.5%和0.3%。

  悲观者认为以上情况表明香港国际化属性消退,吸引力下降。这些言论言过其实。根据上述调查,仅3%的公司计划把部分或全部在香港的业务迁离香港。

  虽然只有3%,香港也应该重视这个问题。

  目前,香港在这方面已经大幅落后于新加坡。根据表1,2021年香港拥有跨国公司地区总部1457家,地区办事处2483家,两者之和为3940家。根据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下称罗兰贝格)的数据,2021年跨国公司在新加坡的此类分支机构约为7000家。

  从整体看,跨国公司更愿意选择新加坡,新加坡数量是香港的1.75倍。

  《财经》统计显示,在2021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前300的公司中,除去亚洲企业,有100家在亚太地区设立了区域总部。其中46家选择了新加坡,29家选择了香港。所以,大型跨国公司也倾向于把分支设立于新加坡,新加坡的数量是香港的1.6倍。

  而且,在香港设置亚太总部的跨国公司具有鲜明的行业属性。在香港的29家中,有18家是金融类公司,占比62%。这些公司看重的是香港的国际金融地位。如果扣除金融类公司,这些大公司选择新加坡的数量是香港的3.5倍。

  香港为何会大幅输给新加坡?跨国公司看重什么?

  罗兰贝格合伙人杜乐康(Laurent Doucet)对《财经》记者说“吸引企业进入新加坡或香港的主要原因有四点

  第一、互联互通,即货物、资金、信息和人员的国际流动便利;

  第二、商业促进,即安全稳定的商业环境;

  第三、低进入壁垒和外国公司可预测的法律环境;

  第四、简单而低的企业税率(香港16.5%,新加坡17%)。”

  除了以上四点,还有一点关键因素是否存在扶持地区总部发展的政策。

  香港的总部经济几乎是自然形成的,但新加坡成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集聚地,不仅是市场自然发展的结果,更有政府大力推动的因素。在总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新加坡政府有针对性地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地区总部发展的优惠政策,主要包括特准国际贸易商计划(AITS)、商业总部计划(BHQ)、营业总部地位(OHS)、“跨国营业总部”奖励、国际总部计划(IHQ)和区域总部计划(RHQ)等。这些政策的出台,大大推动了新加坡总部经济的发展。

  这些计划强化了新加坡的优势。比如,看起来香港企业税率为16.5%比新加坡的17%更低。但新加坡推出的区域/国际总部计划(RHQ/IHQ)规定,“将区域总部(Regional Head Quarter)或国际总部(International Head Quarter)设在新加坡的跨国公司,可适用较低的企业所得税税率。区域总部为15%,期限为3-5年;国际总部为10%或更低,期限为5-20年。”

  在2017-2021年的香港行政长官《施政报告》中,并没有单独的章节讨论如何加强香港亚太总部中心地位。

  但香港应该向新加坡学习,出台针对性政策吸引跨国公司入住,增强国际化属性。

  航运目标,香港要做“亚洲的伦敦”

  2021年的货船搁浅事件,让我们认识到苏伊士运河对世界经济的重要作用。但马六甲海峡货物进出量,是苏伊士运河的3倍,巴拿马运河的5倍。每年约有10万船只通过马六甲海峡,它是当之无愧的世界货物进出第一海峡。

  整个马六甲海峡长度超过1000公里,新加坡占据了最咽喉的位置。此处的海峡宽度仅有37千米,新加坡扼守了整个马六甲海峡,位置得天独厚。

  香港与新加坡都是自由港,也是世界公认的国际航运中心。两地发达的港口和贸易构建了强大的航运产业生态系统,如船舶加油、船舶经纪、船舶融资、海事保险、以及海事法律和仲裁等。

  港口货物吞吐量是衡量港口能力的重要指标。根据表2,2021年新加坡达到5.99亿吨,同比增长1.4%。而香港近3年港口货物吞吐量一直呈下滑态势,2021年为2.14亿吨,同比下跌14.1%。

  从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来看,新加坡港2021年的集装箱吞吐量创历史新高,达3750万个标准箱(TEU),而香港的集装箱吞吐量则持续4年下滑,2021年为1780万个标准箱(TEU)。

  自2005年香港失去全球最繁忙集装箱港口的宝座以来,其国际排名便持续下滑。根据法国知名海事咨询机构Alphaliner的集装箱港口排名,2021年上海排名第1,新加坡排名第2,香港跌至第10。

  《领先海事城市(LMC)》报告,旨在评估海事城市的综合吸引力和竞争力。它采用了五个指标航运、海事金融与法律、海事技术、港口与物流。在2022年评估中,新加坡蝉联第1,而香港排名第6。,根据全球280位受邀企业高管(绝大多数是船东和经理人)的预测,未来五年新加坡将仍然位居第1。

  香港港口的竞争力下降,已是不争的事实。原因主要来自其自身发展的局限和外部冲击,包括码头处理费过高、港口发展用地不足、人才不足、新科技进展缓慢、内地港口的正面竞争。

  新加坡不仅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而且通过政策、技术革新把天然优势和竞争能力发挥到极致。

  政策方面,新加坡政府在促进其成为国际航运中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新加坡海事及港务管理局(下称“海事港务局”)作为专责港口管理的机构,提供“一站式”服务。

  数字化转型方面,新加坡海事港务局已开展或正计划多项数码化举措,方便船舶与港口之间在海上运输链过程中数据互联互通,提升港口效率。

  除了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浪潮外,航运绿色脱碳转型也成为了各航运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新加坡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传统燃油加注中心,对于航运替代能源的开发使用也走在前列。对于液化天然气(LNG)燃料,2021年新加坡已经完成了总计5万吨加注。

  而香港港口目前并没有提供液化天然气加注服务,仍处于基础设施建设阶段。当随着世界船队逐渐转向使用液化天然气,这也可能会进一步削弱香港航运的竞争力。

  相比香港的自由竞争模式,新加坡政府的积极干预有利于整体规划和要素聚集。近年来,新加坡海事港务局进行了减税、鼓励船舶注册、数码化建设、绿化海事运动、海事人才培养等计划。这些措施使新加坡不仅在港口吞吐量上完胜香港,而且在船舶金融、交易、信息、仲裁等高端海事业方面超过香港。由于新加坡有更完善的产业链以及更优惠的税收政策,部分航运公司和货运代理离开香港前往新加坡。

  目前,针对提升香港国际航运中心地位的问题,香港政府也表现得更加积极,明确提出了多项举措。例如,2020年政府已修订税务法例,为船舶租赁和海上保险业务提供税收优惠,并且正在积极研究税制改革方案,以吸引船东公司、管理公司、和经纪公司。香港政府在《2021年施政报告》中,宣布发展智慧及绿色港口等新措施;探讨在香港提供液化天然气给远洋船使用的具体 ,以吸引更多使用液化天然气的远洋船停泊香港进行补给。

  相比新加坡,香港最独特的优势是“背靠祖国、面向世界”。《十四五规划纲要》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支持香港发展高端航运服务业。这为香港航运业发展带来新机遇。香港应加强与大湾区港口合作,达成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香港完全可以利用内地港口目前还难以企及的软实力,在船舶管理及租赁、船舶融资、海事保险、海事法律及争议解决等高端领域吸引更多的业务。

  如今货物流量不再是海运业发展的单一关键因素。比如,伦敦的货物流量在世界港口排名在50名之外,但依靠高端海运服务,伦敦仍然保持了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香港也要努力成为“亚洲的伦敦”。

  提升居民幸福感

  社会的发展、城市的发展,都要归结于人的发展,而幸福感是其中的重点。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行动网络公布的2021年度《全球幸福指数报告》中,新加坡排名32,香港排名77。

  香港的不幸福,主要来源于生活成本高。一位在新加坡从事电子行业的高级人才对《财经》记者说“也有不少公司挖我去香港工作,但香港成本太高了。房子价格是新加坡两倍多。子女教育也是个问题。”当被问到涨薪多少才愿意去香港工作时,他说“至少涨薪50%吧。”

  生活幸福感有利于吸引人才。新加坡一半以上的高学历工作者来自移民。香港应该借鉴此点。

  在香港每年的《施政报告》中,“改善民生”都是仅次于“发展经济”的重头,但目前政策效果还不是非常明显。

  香港gdp

  火树银花什么意思(成语中的化学常识)

  摇一摇传图(「摇一摇」,你们还在玩吗?)

  海清演过的电视剧(海清这部仅12集的新剧,已经露出了“爆款”的潜质)

  年末净资产(发生超过上年末净资产百分之十重大损失)

  打印机安装步骤(新手小白如何安装打印机)

  nba名人堂(霍华德谈NBA名人堂)

  交通银行信用卡进度(信用卡审核进度查询通道大全)

  蝰蛇多少钱(8.4L排量道奇蝰蛇)

  怎么开罐子(罐子的盖子难以打开?)

  碑文怎么写(碑文应该怎么写?)

  爱情偶像剧(宅家必看八部高甜偶像剧)

  疯狂的武神(《雷神4》有多疯狂?)

  更多香港gdp新加坡gdp(新加坡与香港gdp对比2020)相关信息请关注本文章,本文仅仅做为展示!

Copyright@2015-2025 www.xingbingw.cn 性病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