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战略决战的战役是(战略决定的三大战役)
三大战略决战的战役是(战略决定的三大战役),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三大战略决战的战役是(战略决定的三大战役)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解放军从上到下形成了军事民主的氛围。图为炮兵连长利用沙盘向战士们讲解地形和地貌,共同研究进攻战术。(资料图片)
辽沈、淮海、平金三大战役是毛主席和中央军委组织的人民解放军和国民党之间的战略决战,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赖以发动反革命内战的主力。不少外国军事史学者反映“难懂玄机”。而且毛主席和中央军委指挥人民解放军,统筹战略,周密部署,其中一条就是善于正确采纳前线指挥员的作战意图,使战役很好地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充分调动指挥员的积极性,谱写了古今中外战争史上少有的壮丽篇章。
善于听取意见,不盲目决策。
纵观三大战役的全过程,毛主席和中央军委作出的事关全局的重大决策没有一次失误,这是坚持“从群众中聚集,坚持群众,形成正确领导意见”的领导方法的必然结果。
1948年6月,虽然敌我力量对比发生明显变化,解放军兵员和装备有所提高,但国民党军队在数量和装备上仍有较强优势,而且有美国的大力援助。
1948年8月,国民党南京陆军会议确定战略收缩方针,准备退守东北,以保华中。如果国民党的战略收缩计划得逞,我军不仅将失去与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的机会,而且还将国民党军队撤至山海关或长江以南,这将给我军后续作战增加极大的麻烦。这样,解放战争的胜利必然会大大推迟。
关键时刻,毛主席和中央军委分析,虽然有一定的困难和风险,但机不可失,在敌人犹豫不决,尚未决定逃跑的情况下,毅然决定与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毛主席和中央军委每次作出重大决策,不仅领导同志集体研究,不同意见也反复讨论。并且一次又一次的咨询前线指挥员,和他们商量。对于前线指挥员的不同意见或补充意见,要仔细认真研究,然后反复考虑,大胆决策。
比如辽沈战役之初,毛主席和中央军委抓住夺取锦州这个战略要地,向东北野战军发出指示只有打下锦州,才能掌握主动权。对于先打锦州,起初毛主席还是以商量的口吻和林彪商量,并没有下的命令。林彪一直担心先攻锦州,多次向毛主席提议先攻长春。1948年4月18日,说明进攻长春的有利条件,“计划十天半月左右结束战斗”。林彪考虑的是小风险,渐进打法。4月22日,毛主席致电林彪同意先打长春,但强调“我们之所以同意你们先打长春,是因为先打长春比先打别处更有利,而不是因为特别不利或不可逾越。”
5月下旬,林彪先派两个纵队试图攻打长春,但发现不容易达到预期,于是改用严密的攻城方式攻城。9月28日,林彪决定“先打锦州,后打锦西”,发电给毛主席和中央军委。收到毛主席的电报后,他非常高兴。他30日回答说“决心和部署都是好的,就是要照此执行,争取大胜利。”
这时,国民党军发现林彪的部队已全部指向锦州,立即从傅调集五个师,放弃烟台,抽调三十九军增援锦州。这时,毛主席命令林彪尽快攻克锦州。但林彪得知国民党军增兵后,进攻织锦的决心动摇,致电毛主席和中央军委,请求李打长春。电报发出后,罗荣桓才知道这个消息。“于是他说服林彪撤回电报,但电报已经发出去了,并亲自起草了一份取消电报,增加北宁路作战力量的电报,上报军委”。在这份至关重要的电报中,他说“我们仍计划进攻锦州。只要我军做好充分准备,然后发动总攻,还是有可能歼灭晋敌的,至少是一个或大部分。”
毛主席接到林彪的电报后,非常生气,立即写电报要求林“集中主力,迅速打下锦州。这个计划不应该再改了。”后来,毛主席收到罗荣桓发来的第二封电报,非常高兴。10月4日,清晨6时,他回复说“你们决心进攻锦州。很好,很安慰。”
可见,毛主席对全局的正确决策是毫不含糊的,既不盲从,也不瞎决策,体现了毛主席和中央军委的命令和战略思想的权威性,使战术步骤得到有效实施。
集思广益,发挥集体智慧。
在淮海战役的战略决策中,毛主席等中共中央领导人坚持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充分发挥集体智慧。
当时毛主席曾考虑让华东野战军三个纵队渡江南下作战,并征求了有关同志的意见。经过重新规划,他改变了原来的想法,决定将华东野战军集中于淮海战役。淮海战役的决策,与毛主席的战略奇思妙想和我党“放手让将军在前”的宗旨密切相关。
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粟裕最先提出发起淮海战役的建议。1947年12月,中共中央根据战略形势,作出了分兵南下的战略决策,决定从中原战场抽调一部分兵力渡河南下,以调动中原战场上的国民党主力部队。对此,通过认真分析军队、政治、经济、社会、地理等方面的优劣势。中原战场上的双方,粟裕三次大胆地对毛主席和中央军委说,要集中兵力打中原战场上的大仗。
1948年1月22日,他致信中央军委(军委),31日又致函军委,重申了自己的观点。4月18日,他向军委建议,我军集中力量在中原黄淮地区打几场大规模歼灭战。粟裕的三次“敢于直言”引起了毛主席的注意。经党中央研究决定,这一方案构成了淮海战役的初步蓝图。
随着战局的变化,粟裕力劝“小淮海”演变为“大淮海”。9月24日,解放军攻入济南内城,粟裕向中央军委发电报,报华东局、中原局。考虑到为了更好地改善中原战局,为今后渡江作战创造有利条件,“建议进行淮海战役”;此时如果“全军去休整,对部队有利,但容易失去三三三五四秋季凉爽适宜作战的天气,以及济南失陷后对敌人施加的精神压力”。25日中午,刘伯承、陈毅、李达致电中央军委“攻克济南后,商定淮海战役胜利。”
中央军委经过慎重考虑,发来了毛主席起草的复电“我们认为有必要举行淮海战役。目前不需要大休整,淮海战役后再休整。”毛主席明确指出“你们的第一仗,应以歼灭新安和运河线上的黄兵团为目标。“发完电报后,毛主席继续观察和深入思考战局。与此,他和粟裕意识到,这场战争的规模和影响可能会比当初预想的大得多。9月28日,毛主席以中央军委名义起草电报指出“已确定黄兵团调回新安镇。淮海战役中你们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战役,就是钳制邱栗两个团,歼灭黄一个团。新安镇离徐州很近,邱栗的两个兵团迅速前往援助。一战的战役会比济南战役大,也可能比隋战役大。,你们必须有相当的时间来休整和补充进攻的经济兵团,做好全军作战的充分准备,包括一切后勤工作,才能开始作战。"
淮海战役中,毛主席和中央军委下了最关键、最精彩的两步“棋”:一是歼灭黄兵团,赢得战役主动;二是切断徐崩线。在中央军委最初的作战方针中,并没有提出这第二步“棋”。根据中央军委的作战意图和敌我形势的变化,在战役开始前三天,刘伯承就提出了“先切断徐至蚌埠的铁路,以便进攻徐州”的建议。毛主席和中央军委认为这个建议很重要,立即采纳了。实践证明,切断徐-蚌埠线加速了整个战役的发展。
根据毛主席和中央军委的作战部署,中原野战军于10月22日攻占郑州。当天,毛主席就提出了新的要求刘智在徐州“剿总”的设想已经成型。31日,粟裕经过慎重考虑,向中央军委发电报建议“这次战役的规模是巨大的。请陈(易)司令员、邓(小平)政委统一指挥。”中央军委立即研究并同意了这个建议。
1949年1月10日,淮海战役胜利的消息传到西柏坡,毛主席非常高兴地把前来参加中央会议的周恩来、刘伯承、陈毅请到他的房间。他说,“根据敌我双方的态度和各种主客观因素,做出重要决策,并不是太难。难的是,各个战场的重要指挥官必须时刻保持冷静,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中处理得当,才能实施既定的战略。”
军队民主是决战胜利的保证。
在三大战役中,不仅在军委领导和一线作战部队之间,而且在各级指挥员之间,都可以注意采取军队的民主方式,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开动脑筋想办法,集思广益,改进战术。连队里的战评活动空前活跃;战前我们一起研究各种战术。战斗困难时,连长、指导员在火线上开会,反复研究攻克敌阵的方法。这些做法对提高解放军战斗力、打胜仗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设计并指挥了三大战役的毛主席,通常更关心的是大的战略问题,基本上不问前线部队应该怎么做,更不会干预前线将领的具体行动。华东野战军原副参谋长张震曾回忆说“前线指挥员的勇气、智慧和威信也是不可或缺的。他们从战场实际出发,积极贯彻和补充作战方针,根据形势变化,及时采取关机、调整部署等措施。这个环节稍有差池,就不可能百战百胜,甚至弹尽鸟飞,功亏一篑。”“毛泽东非常重视了解情况和发扬集体智慧,善于集中下属的正确意见,充分发挥前线指挥官的主观能动性,并赋予他们采取临时措施的权利,使中央军委的战略意图得以更好地实施,这进一步证明了毛泽东的伟大和智慧。”参谋长李达说,“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善于采纳前线指挥员的建议,及时修改计划,以适应变化了的形势,并重申给予总前委刘陈登‘乘势而上’的权利。这是淮海战役得以顺利发展并取得全面胜利的主要真理。”。
为什么毛主席非常重视前线指挥员的意见,经常和他们反复讨论战役方针,认真听取和考虑他们的判断和建议?因为他知道,只有从战争中走来,才能了解战争。这也是他提出“从战争中学习”的原因。
辽沈战役期间,他研究了当时东北的形势,提出了先攻锦州的战略方针,严厉批评了林彪犹豫不决、反复无常的作风,对罗荣桓修改战略电报表示欣慰和赞赏。虽然东北野战军指挥员提出了错误的作战方案,但战后中央军委还是采纳了他们的正确意见。如攻占锦州后,改变了进攻锦西、葫芦岛的计划,以东北野战军为主力围歼廖耀湘兵团,从而使辽西歼灭战大获全胜。
淮海战役的战略构想是毛主席和前线将领根据实际情况反复磋商后确定的。有时候,为了选择最佳作战方案,上下级之间会发生激烈的争论。如淮海战役中,黄团被歼灭后,毛主席计划歼灭团,而前线指挥员则认为先打黄维团,有利于整个战局的发展。,毛主席认可了邓小平和其他前线指挥员对战场形势的判断。后来,张震回忆说,“毛泽东高瞻远瞩,制定了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博采众长,使这一方针得到补充和进一步完善。在总的战略意图下,战役的具体部署通过统帅部和前线指挥官的酝酿磋商变得更加细致。"
平金之战,毛主席和中央军委原计划先攻占塘沽,前线指挥员邓华认为沿海作战有很多不利。毛主席同意他的意见,命令解放军先围歼新保安和张家口之敌,然后完成对平金的围攻。
第三次战役从1948年9月12日开始,历时4个月19天,歼敌154万余人。在三大战役中,作战单位从毛主席、中央军委到野战军总部,再到团级营连,都把“充分发扬军队民主”作为打赢战争的主要环节。在战役的每一个阶段,中央军委要求前线部队领导就重大决策和政策问题发表意见,为正确决策提供可靠依据。数百封电报交换
更多三大战略决战的战役是(战略决定的三大战役)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