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颐现在做什么(文颐的学历)
文颐现在做什么(文颐的学历),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文颐现在做什么(文颐的学历)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湘西有人认为沈从文是一枚“情种”,喜欢他人生与作品中充满着美与幻的情爱;有人认为沈从文是一个“渣男”,厌恶他生命出现的“污点”,亏欠了张兆和的真爱。无论从哪一种角
有人认为沈从文是一枚“情种”,喜欢他人生与作品中充满着美与幻的情爱;有人认为沈从文是一个“渣男”,厌恶他生命出现的“污点”,亏欠了张兆和的真爱。无论从哪一种角度去读沈从文,我们都曾经在他描绘的爱与美的环境中迷失过,那种心情有期待也有过失望,所以才会有爱有恨。那个时代与他相识的最亲近之人都已经懂了他,而今天我们要思考的是世人还在纠结的那个一环究竟在哪里呢?
沈从文去世后,他的表侄黄永玉在一块大墓碑刻上沈从文妻子张兆和献给读者的《从文家书·后记》表达对沈从文的理解,节选
“从文同我相处,这一生,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后来逐渐有了些理解,,真正懂得他的为人,懂得他一生所承受的重压,是在整理编选他遗稿的现在。过去不知道的,现在知道了;过去不明白的,现在明白了。他不是完人,却是个稀有的善良的人。对人无机心,爱祖国,爱人民,助人为乐,为而不有,质实素朴,对万汇百物充满感情。”
沈从文的姨妹张充和曾经写下挽联,并被刻在墓碑后边,世人也认为这是形容沈从文最真实、精妙的十六字
“ 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
今天,这篇文章将要带大家重读的作家沈从文,从读者角度看一个拥有独特人生思想的作家,从他的作品中解读情感纠葛,还原那个时代环境下铸就的“偶然”。了解沈从文感性一面的思考相对于沈从文想要告诉我们的生命意义来讲,有些人生碎片只不过是一个“偶然”的过往而已。
沈从文的执念当代作家贾平凹说过“作家这个职业能成功的都是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我们必须了解他们的人生,熟读他们的作品,这是最最基本的学业修养。”
沈从文上半生的创作从一个“思”字出发,爱在生活中是理性的,爱在抽象中是感性的,爱拥有着唯一可以让人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力量。所以沈从文认为爱完美地引导着他的幸福,成就着更完整的人格。他的人生经历与作品无不表现着追逐爱与美的性格,有点倔强,不缺执着之心;有些许“美与爱”感受之成就,那是他自卑性格下最强的自信。
沈从文认为实无所爱的人,对国家,貌作热诚;对事,马马虎虎;对人,毫无情感;对理想,异常吓怕。也娶妻生子过正常生活,但精神状态却没有生命力。这些人在爱与美孕育下的生存空间极小,一路走来甚至会踏空,很多人不愿意走,怕的是精神被情感所控制。别人怕的正是沈从文认为生命意义最重要的一部分,情感的自由度。
沈从文精神出轨并非是因为偶然,而是在“偶然”的美出现后成就的必然。在他的人生中有美与爱所产生抽象的“神”;在他的作品里有梦与幻铸造的爱;在他的时代里,也存在着崎岖的生活、善恶的人性、不完美的制度。
我们将在一个特殊的时代里进入一个人独特的内心,看沈从文一生之“偶然”。读取理性与感性并存的爱与美。
1 “偶然”之诞生“一个人过于爱有生一切时,必因为在一切有生中发现了美”——沈从文《美与爱》
沈从文是亲人师友眼中的随和、善良、真诚的“俗人”。我们看到一个从湘西自然风光走出的自由人,淡入了城市的光影之中。
湘西有个凤凰镇,坐落在湖南省、贵州省、重庆市的交界处。凤凰镇里有一座明清建筑风格的小巧院落,这个院子中间有个天井,虽不是一个几进几出的大院落,但只要一关上门,这里便是童年沈从文的私密空间。天地合一的建筑风格无不表现出来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然与人和谐的思想。
沈从文拥有着天生的自由与浪漫,爱好追逐新鲜与美好的事物,这个性格就会任他逃学去游览自然山水、捉蟋蟀、看斗鸡,去临街店铺看人做香烛、绞绳子,甚至旁观苗人用双刀或者扁担决斗。相对于江南小镇,这里的人文风情更加亲近自然。每当沈从文遇到困惑或者不开心的时候,凤凰镇前一条清澈透明的河,一座充满人气的虹桥,一个小巧的院落呵护着沈从文天生的自由、浪漫。人与自然的美就在于人性架起的情感连接,凤凰情也是沈从文取之不尽的素材。
是这些最初的情感启蒙使得沈从文在晚年直言不讳说过“我的智慧应该是由直接生活上得来的,却不要从一本好书一句好话上学来。”沈从文私塾虽然没毕业,但已经懂得识字、阅读,熟悉中国传统文化,所以他童年与少年并不自卑,而是在凤凰拥有着城里人缺少的那一点自然之美的感触,是作家天生的优势思维。
文学中感性的湘西是一面;现实中湘西也经受着时代的猛烈摧残,历史上这里也受到了压迫,歧视,屈辱,这些都与浪漫拥有着相反的一面。这里多民族融合,人文风情淳朴又彪悍,冲突中也会刀光相见。文化、心理、习俗并不统一,各族人民对自然万物、神灵、先祖有着同样的敬畏之情,神巫文化影响着沈从文并贯穿着湘西系列作品的始终,成为他心中“美与爱”新宗教诞生的基础。
沈从文爷爷沈宏富为贵州提督(正二品),是屡建战功的英雄人物,他的父亲沈宗嗣作为将门之子,从小就立志做将军,在凤凰建立了比较扎实的基业,他支持南昌起义后组建光复军,因参与刺杀袁世凯计划失败而隐姓埋名。
沈从文虽然瘦小,在父亲一直在灌输着将军思维的时候激起了他的将军梦,家乡尚武,自己又出身英雄世家,16岁的沈从文就随着半军半匪的湘西土著军队茫然流窜,现实中看到是军阀占地为王,自己的军队也滥杀无辜,经历着草菅人命的惨烈场景,这些都与他的将军梦想形成对立。
沈从文的自由浪漫使得他极度厌恶暴力,更加关心生命。但现实中面前的血肉模糊的世界令他拥有着看不到未来的无助与孤立感。
沈从文回忆“有一次在芷江县怀化镇,一个小小村子里,在一个桥头上,看到一队兵士押了两挑担子,有一担是个十二岁小孩子挑的,原来是他自己父母的头颅,被那些游兵团队押送到军营里去!”这些类似的印象使得沈从文坚持用笔以爱来报之痛苦与挫折,无论是在承受任何形式的痛苦考验还是正在莫名困惑的挣扎之中,他都能接收到大自然给予的自由、浪漫而产生悲悯之心,为爱而行动,抓住可以扩展自身与世人之爱的任何机会。
童年自由与浪漫在成长中并未淡去,少年的沈从文所见所闻沉思在内心,更加坚定地去追逐美与爱,去以爱包容一切的心态也诞生了日后“偶然”的精神之恋。
2 “偶然”之形成“我们生活中到处是‘偶然’,生命中还有比理性更具势力的‘情感’。一个人的一生可说即由偶然和情感乘除而来。你虽不迷信命运,新的偶然和情感,可将形成你明天的命运,决定他后天的命运。”——《水云》沈从文
沈从文是自己文章里“偶然”(爱恋经历)精神世界里的真情、谦卑、胆小、自卑的“爱人”,北漂的生活状态多变,辗转上海、苏州、青岛、昆明、湘西的路上,每到他乡烟雨时,沈从文会躲进幻念着雨过天青色的美与爱的精神世界。
20岁之前的军队的生活单调枯燥。在沈从文放弃将军梦的过程中,他在军队向日本留学回来的秘书文颐真学习,这些只是给了他莫大的支持,请教到了很多“世外”奇特的事物,知道了火车、电灯、电话的样子,从《辞源》里学到了“氢气”、“淮南子”。
后来沈从文到了芷江的亲戚熊府读到了狄更斯的小说,在熊府隔壁的湘西绅士熊希龄创办的“实务学堂”里翻阅了《史记》、《汉书》以及《天方夜谭》连载的《大陆月报》,看着历史与现实生活中人物的演变,他开始计划着自己的未来,想做创造故事的那个人。
此时,沈从文的七姨熊捷三还打算把自己家女儿嫁给沈从文,还有其他乡绅看中了沈从文,沈从文自信地回复道“这不行,我不做你的女婿,也不做店老板的女婿。我有计划,我得按照自己的计划去做。”沈从文回忆没有选择去做一个富有的小绅士是明智的,因为他的经历告诉他,认识一件事,了解一件事以后,就要创造它,所有他要有自己的故事。
到了1922年,沈从文在湖南保靖入伍,他被当时湘西巡防统领陈渠珍留身边做书记。在这期间,沈从文摘抄古籍时候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为了搞清楚一个古籍或者古玩的年代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日积月累。他自己说“对于这个民族在一段长长的年分中,用一片颜色,一把线,一块青铜或一堆泥土,以及一组文字,加上自己生命作成的种种艺术,皆得了一个初步普遍的认识。”传统文化里人类智慧的光辉照亮着他下一步的路,扩展了他的精神世界,与此他的三姨夫教导他人生哲学,在辩证的思维中,沈从文时而模糊时而矛盾,明白这是一生追逐的学业。
1922年之前,湘西入伍给了他太多的基础结构思维,与此,被时代的炮火所杀害的川东全军,好友、同僚的意外身亡,无辜的苗人和农民被屠杀等这些经历让沈从文也感受到了身边的生命之河的苍凉。为了寻求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人生,沈从文选择离开了湘西。
人生远景在“世外”,1923年7月下旬,20岁的沈从文握住27块钱(现代3000元左右),带着考大学计划和爱以报的“思”来到北平。
北漂的生活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顺利,计划报考的大学却没给他敞开怀抱,坚持学习的信念只能靠在北大教室外旁听。在此期间,曾经资助他的亲戚因没有工作离开北京。
没有依靠的坚强是那么的无力,但这个愚直之人愣是用信念坚持下来,他真的要嚼着面包和泪一起吃吗?现实更加残酷,在冬季了,一饿就三天,沈从文在一个储煤间改造的临时住所里把被子裹着脚,肿胀的手握笔写作,挖出来的窗户透着恶冷。再打量这个人全身,半年不换的袜底污泥肥厚可以当鞋子,无暇顾及的头发污垢都可以和泥了,但这些艰苦相对于那张一直要“念书”的信念而言不算什么,看着那充满才气的微笑面孔,任何人看到后泪水都要在眼圈里打转。
沈从文心里对生活开始没有底了,他写信给知名作家求助,郁达夫看到了信又感动又愤怒并公开发表了回信《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他帮助了沈从文的生活、写作,还把他推荐给徐志摩等人。沈从文的处女作《一封未曾付邮的信》也发表了,与他精神同行人的互助让沈从文从艰难中爬出来,结识了友人,冲向了下一个目标。
自学成才的沈聪于1928年来到上海与胡也频、丁玲创办了《红黑》杂志。虽然最终失败了,沈从文的才华使得他可以在中国公学继续谋得一份教职。
北漂的谋生经历过后,“偶然”正式进入了沈从文的世界。张兆和的出现促使了沈从文由“思”的崎岖之路转入了“爱”的攀高之崖。
爱的形成源于报答之恩,这是沈从文事业前行的动力。正是拥有着无限“成长之爱”的沈从文才会形成感性、美丽、诱惑、纯真的“偶然”精神世界。而这份“偶然”带他见了钟爱一生的张兆和。他北漂以后的生活经历更让他认为爱是不可以错过的,因为爱能解决痛苦,释放困扰。
3.“偶然”之碰撞看沈从文的作品,里面有很多故事,饱含着幸福、疑惑与感伤。这些混杂在一起的情感又不是孤立的,而是在《边城》、《水云》、《看虹录》中闪现。也会在《生命》、《主妇》、《绿魇》、《美与爱》等散文中埋藏,为的是诠释生命的意义。
“偶然”的情感发炎是在他人生经历后的几年后才发觉到,记录在文章中。“偶然”有对应的人,代表着同一个波涛汹涌的时代天空上的流星,有一颗安静亮在沈从文的本性心头;一颗照耀着沈从文的柔美之心,一颗划过天空照亮一次“惊奇”之旅。
沈从文多次随军离奇的经历直指心灵深处,觉醒他的生命意识,湘西的自然、人文、宗教促使沈从文对生活的哲学的探索,爱需要向上而升。
第一个“偶然”钟情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沈从文
张兆和是在沈从文对爱期望的追逐中走近他内心的,她自信的气质与傲骨的眼神正是沈从文正在感悟到爱的统治力。可以说张兆和展现给沈从文的感觉是最初的朦胧爱,也是本性之爱。
这个被上天眷恋的小子行走在中国公学操场拐角的时候,随意一甩头,谁知道“帅黑”女孩脸一下子贴近了他心灵深处。
信,那个时候只有信,可以写封情书。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张兆和,她会看到我的不同吗?纠结的沈从文一路走到了自己的第一课堂,看着张兆和的他一下子就展开了幻想,呆傻着站着,跺脚走了几步,十分钟过去了,心里默念着快下课吧。在焦灼的煎熬中,沈从文带着心思走下了课堂,他要计划着去接近这个女孩,哪怕相差八岁,还是老师与学生的关系。
第一封信“我不知道为什么忽然爱上你。”就飞落在张兆和的信堆里了,张兆和并没有面对师生恋而慌乱,依旧把信依次排着号码,沈从文是“癞蛤蟆13号。”
遇到了第一次动心莽撞的沈从文,爱至极到想过自杀,想用生命来展现自己的爱情计划。
上司胡适也理解地关切张兆和“你只要给一点点爱,就能够拯救他的灵魂,更何况他那么有才华。你为什么不肯做做善事呢?”张兆和听到后苦恼、无奈又不甘于低头答应,只能继续接收着“缠绵”的信。
“在山谷中的溪涧里,那些清莹透明底出山泉,也有你底眼睛存在你眼睛我记着比这水还清莹透明,流动不止。”——沈从文
1930年沈从文赴青岛大学执教,他虽在自我的单恋中,但却自信地计划着这份情感的方向,一日写几封的情书,如雪片般飞向他的女学生。可是没有回信的一天天又让他感到孤独。此时的张兆和曾经想过下笔回信,张兆和在日记中写过“自己到如此地步,还处处为人着想,我虽不觉得他可爱,但这一片心肠总是可怜可敬的了。”
沈从文的情书虽然已经写了三年,自由、浪漫似乎没有枯萎。不过令他担心的是眼前的爱悬在心中不落定,他心中的追求“美与爱”高度就不会上升,那种作家天生拥有的心灵感触就会停滞,不涌动。
第二个“偶然”遇合
“悬岩千丈削精铁,白玉兰花十万朵。花落藉地铺银毡,谷中青鸟鸣一个。如此清寂绝尘凡,触世会心证道果......”——沈从文1962年《白玉兰花引》
感情无法接收到反馈的阶段里,沈从文漫步在青岛海水浴场的沙滩上,流逝的海水吻着脚跟,一种莫名的情感触动着他的内心。他的灵魂开始远行,幻想在海岛上看到那里的美景,然后还想着伸向更远处。
沈从文在学校的长椅思考“你的一支笔虽能把你带向‘过去’,不过是用故事抒情作诗罢了。真正的等待你的却是‘未来’。”
沈从文30年后创作《白玉兰花引》正是当年照耀自己情感的遇见,藏在这个“白玉兰花”里“偶然”是那个让沈从文写信给二舅父程朱溪信里的人“真难受,那个拉琴的女子,还占据到我的生活上,什么事也做不了一个光明的印象,照耀到记忆里时,使人目眩心烦。”
“古玉兰大花树边,事出偶然,与一新由国外某天主教大学回国外文系女教师某,各在大玉兰花下一侧默默看花约一小时之久。……印象中却对此修女式的沉静女人充满好感……”——沈从文
第一次是在与这个拉琴女子邂逅的那一个小时,大家只是默默在一侧看玉兰花。而第二次相遇是在沈从文采了一簇百合花后,看到两个女子在棋盘石,其中有一人是相熟的某女名演员。自己主动把花递给了那个修女式的女教师,然后羞愧的跑开了。
第三次相遇是通过不易过的小道来到悬崖,遇到了修女式教师,默默地一起看云海。眼前的云飘然,心却澎湃。在这个华美和奇瑰花样仙子教师的背后,其实隐伏着沈从文深邃的情感寄托。沈从文内心饱含着情感念念之长未得结果的小遗憾,还有在自由释放的情感中获得的“偶然”温暖。
青岛的玉兰花开在高处,偶尔落下几朵,几个小时就会黏住土壤,回归大地。而这位给沈从文带来光耀的老师就是周铭洗,一个传奇女子美女校长,性情沉静端庄,气质如天仙下凡。沈从文在《白玉兰花引》跋语中有“最亲近熟人”之说,周铭洗与沈从文是同乡,自然也有着交相呼应的情义存在。而她也是沈从文心中“美与爱”的星辰,照耀着他人不知的领域。
“偶然拾起的一些螺蚌,连同一个短信,寄到一处时,却装饰了一个人的青春生命,我的幻想已证实了一部分,原来我和一个素朴而沉默的女孩子,相互间在生命中都保留一种势力,无从去掉了。”——沈从文《水云》
也许是因为这颗星的光,沈从文终于释放最强情感状态,把代表着亲密的螺蚌与信当作情感寄送到另一边,然后只身前往苏州提亲。
这个爱海的作家看了三年的海,舒畅心中所有的美好,更重要的是海与“偶然”的生命相近,也同样是静的,这种感觉混合起来织进了沈从文的计划与理想中,实现了他与张兆和的婚姻。
“'萑苇’是易折的,‘磐石’是难动的,我的生命等于‘萑苇’,爱你的心希望它能如‘磐石’”。——沈从文
订婚后,张兆和与沈从文的浪漫在青岛开花结果,她与沈从文互诉衷肠,携手海边漫步,游历了心中最美季节。在第一个“偶然”钟情与第二个“偶然”遇合下,沈从文更加自信地计划着追着“美与爱”。
在这期间,一次经历的感触也促成了沈从文为自己、张兆和、白玉兰仙子写下那个《边城》,把他自我困境解脱的感受,那种畅达、自在注入到了跳动的字节里,《边城》在创作的过程中最终走向了悲剧。《边城》的几个创作视角离不开沈从文第三个也是一个“偶然”的影子高青子。
第三个“偶然”横溢
跟着“爱与美”的感觉走下去,文字可以升华,铸就了生命的意义。情感却不容易控制,沈从文在散文《生命》中写道“爱能使人暗哑——一种语言歌呼之死亡。‘爱与死为邻。’”爱与怨,色与香,微叹与沉默都是相对应的,也会产生虚空的静寂。
“你不能有意得到那个偶然的凑巧,也无从拒绝那个附于情感上的弱点。”——沈从文《水云》
1933年9月9日沈从文与张兆和在北京完婚。仅一个月后,沈从文去拜访亲属熊希龄,在香山慈幼院遇到了第三个“偶然”。
“偶然”进入了沈从文的幸福生活中,掀起了波澜。他思想在守护与抵御“偶然”中矛盾了“偶然”之一和我的友谊越来越不同了。一年余以来努力的退避,在十分钟内即证明等于精力白费。“偶然”的缺点依旧尚留在我印象中,而且更加确定,却不能保护我什么了。
哪怕看到水中的云影,都会唤起青岛“偶然”欣喜的直觉,这点自信被不久前的小客厅相遇抓走了。
“同允姊辩论了一整晚,为的是几年前我无意中的一句话‘人与人间的关系除了相互利用而外,还有些什么?’允以为人间关系不止利用一种,还有一种感情的爱;而我坚持认为人除了利用而外,别无其他关系,甚而至于爱;不过我说的利用只不过是关系,不一定是动机,又是或者动机不在利用他人,而关系却自然成为利用了。如孝,如恋爱……”——张兆和
沈从文与张兆和婚后感情未必是想象的那么甜蜜,也不会一直升华的。沈从文一直寻找的“爱与美”开始模糊了,甚至出现了矛盾,是他与镜子里自己的矛盾。沈从文看镜子里的自己,看到童年最初的他,却不能理性地计划着未来的他了,因为感性可能失去控制情感的能力。
“我准备创造一点纯粹的诗,与生活不相粘附的诗。情感上积压下来的一点东西,家庭生活并不能完全中和它消耗它,我需要一点传奇,一种出于不巧的痛苦经验,一分从我‘过去’负责所必然发生的悲剧。换言之,即完美爱情生活并不能调整我的生命,还要用一种温柔的笔调来写爱情,写那种和我目前生活完全相反,与我过去情感又十分相近的牧歌,方可望使生命得到平衡。”——沈从文
这种在外人,爱人眼光外的镜面自己,难于说明。因为沈从文认为自然秩序主导着人类生活,而生活边际以外的世界却少有人谈及,那里有生命的另一种意境——精神永生。就如屈原、曹植、李煜、曹雪芹一样,将人世间的光影用文字组成篇章启示古今,这些作品让人内心感受到光照温暖,心灵被抚慰,人性得以启蒙,主动燃烧,释放美与爱的教育意义。
遇到“偶然”那个女子是高韵秀,笔名高青子。而香山的相遇是高青子准备好的,她身着“绿地小黄花绸子夹衫,衣角袖口缘了一点紫”,正是沈从文小说里主人公的装束。这种把“梦想”照进现实的美丽曲线冲开了沈从文心灵边际的精神世界,感动了他,描绘出来一个可以逾越过矛盾与界限的时空。
“他在爱有生一切时,从中发现了“美”,亦即发现了“神”,典雅辞令和华美仪表在抽象的“神”感情下黯然无光。”——沈从文《爱与美》
高青子《紫》的笔名“璇青”正是沈从文笔名“璇若”与“高青子”的结合。而《紫》的故事与当时沈从文处境吻合的。这次精神恋爱的程度之深使得刚在医院产子的张兆和耿耿于怀,甚至要主动给高青子找个好人家。
家庭关系的裂痕在扩大,沈从文则把这种“偶然”的失控与纠缠放在小说《八骏图》,用于掩盖目前个人的处境中的情感困惑。他利用主人公性压抑的病症讲述排遣郁结的故事,把已婚的主人公失掉的理性之举写成性本能的使然,所有诱因放在《水云》中暗示的青岛校花“余珊”的身上。小说里的真实的对照把自身情感从高青子身上转移,不与其交集。
“到了晚上,我想起“偶然”和“情感”两个名词,不免重新有点不平。好像一个对生命有计划对理性有信心的我,被另一个宿命论不可知论的我战败了。”——沈从文
1936年的沈从文创作的《主妇》是对这次“偶然”的反思,他爱张兆和。但不免可能会在不完美的,不能克制下无意伤害。沈从文想要牺牲一切去挽救,这种刻意的阉割情感却把他所追的“美与爱”拉下深渊。沈从文不容情感放肆,也不允许自己的失控。
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的时候,沈从文无奈回到昆明,而后身体虚弱张兆和才到。在西南联大情感矛盾生发,“偶然”的碰撞产生了横溢,情感占了上风的时候,沈从文的“必然”来敲门了。
“你想不出你走路时美到什么程度。不拘在什么地方,都代表快乐和健康。”可是客人开口说的却是“你喜欢爬山,还是在海滩边散步?”“我欢喜海,它可以解放我,也可以满足你。”主人说的只是“海边好玩得多。——沈从文《看虹录》
沈从文矛盾心情下的创作经历了三年,《看虹录》里抽象地表述着主人与客人的对话,正是沈从文用内心本性我的声音来平衡理性和感性。就如那句“喜欢海”暗示着自己内心仍旧在寻求的是“爱与美”的高度,无限扩展的幻想时空。而不是与这次精神出轨的高青子有过精神交集。
“因为明白这事得有个终结,就装作为了友谊的完美,……带有一点悲伤,一种出于勉强的充满痛苦的笑,……就到别一地方去了。走时的神气,和事前心情的烦乱,竟与她在某一时写的一个故事完全相同。”——沈从文
整篇《看虹录》是情人相会的屈服、拜倒、畅想、意境,这些都很容易被解读沈从文陷入了感情的漩涡,背后却是鲜为人知的女性创作视角,沈从文想告诉我们如何观“虹”(美)与“星”(情爱)。
结尾沈从文写道“我在写青风,《聊斋》上那个青风,我要她在我笔下复活。”这是沈从文获得“爱与美”的印证,从《看虹录》中看高青子的“偶然”,更多是身体相遇。而开始那个精神相投的灵魂似乎已经被安抚了。所以即使再出现“偶然”也不会成为“必然”,因为只是一次情意相投。
沈从文与第三个“偶然”是否已经真实出轨,我开始是很疑惑,后来我也逐渐理解了,也许在那精神相触动又离开的一刻已经知晓,他们已经明白这是一次距离的爱,你我存在于生活哲理中的爱。
沈从文同名小说《主妇》于1946结婚十三年而作
“我得回家”,于是他回到了家里;当他在妻子素朴美丽的微笑中,他的心却仿佛仍听到远方有“呼唤招邀声”。他意识到,自己的矛盾并未解决,新的诱惑一旦出现,他又会振翅而飞。
沈从文对给张兆和造成的心理伤害表示了极大的歉意,他十分诚恳忏悔“和自己的弱点而战,我战争了十年。”
,我想回到一个画面。沈从文拿到张兆和回给他的第一封信,这封信是否写于他们的后半生不得而知,但这封信承载太多太多了。
张允和去看望正在扫女厕所的沈从文时候,他从口袋里掏出张兆和给他的信喊着“三姐给我的信,第一封信。”那个微笑像个孩子,沈从文的心回到了童年自由浪漫的沱江。
我只想造希腊小庙,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希腊小庙”简单、纯朴,地基沉稳。沈从文的后半生没有继续写下去,写或者不写与沈从文的对生命意义看法有关系,就如艺术家要抓住的一个瞬间足以渲染着整个灵魂的生动,沈从文在他的人生中或许已经看到比生命更重要的事情。
沈从文一生并不完美,却能看到一个用生命捍卫的美与爱世界的人,至今都能感受到这份精神力量在抖动着,等待有人揭开他的情感世界。此时,我们不禁想去他的精神世界一探究竟,那里产生过一种崇高庄严的感情,只为那虹的美与星的光洒落在人间。
正如《边城》里翠翠包含着是张兆和的微笑、高青子的故事,也是沈从文自己的困扰,还是照耀他柔美故事的周铭洗。
1949年1月初沈从文在《绿魇》文末写到“我应当休息了,神经已发展到一个我能适应的最高点上。我不毁也会疯去。”
曾经有人问过沈从文“你为什么要写作?”,他说“因为我活到这世界里有所爱。美丽,清洁,智慧,以及对全人类幸福的幻影,皆永远觉得是一种德性,也永远使我对它崇拜和倾心。”
资料来源
《沈从文自传》北岳文艺出版社
《沈从文传》北京十月出版社
《沈从文全集》北岳文艺出版社
散文与小说《云南看云集美与爱》、《湘西散记》、《看虹录》、《水云》、《边城》、《生命》
更多文颐现在做什么(文颐的学历)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