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回报应经典语录(业报轮回是什么意思)
轮回报应经典语录(业报轮回是什么意思),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轮回报应经典语录(业报轮回是什么意思)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1、无妄想时,一心是一佛国;有妄想时,一心是一地狱。众生造作妄想,以心生心,故常在地狱。菩萨观察妄想,不以心生心,故常在佛国。若不以心生心,则心心入空,念念归静,从一佛国至一佛国。若以心生心,则心心不静,念念归动,从一地狱历一地狱。若一念心起,则有善恶二业,有天堂地狱;若一念心不起,即无善恶二业,亦无天堂地狱。为体非有非无,在凡即有,在圣即无。圣人无其心,故胸臆空洞,与天同量。
2、前心造、后心报,何有脱时?若前心不造,即后心无报,亦安得妄见业报哉?
3、解圣法者,名为圣人;解凡法者,名为凡夫。但能舍凡法就圣法,即凡夫成圣人矣。
4、八万四千法门,尽由一心而起。若心相内净,由如虚空,即出离身心内八万四千烦恼病本也。凡夫当生忧死,临饱愁饥,皆名大惑。所以至人不谋其前,不虑其后,无恋当今,念念归道。
5、金刚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6、"生亦何欢,死亦何哉。看破了生死,六道轮回又有何可怕呢?"万物看起来实有,都是因为暂时的相似相续的存在,但终归是有生有灭。"认同。如果你能看透,生灭跟寂灭我觉得也没有区别。寂灭是以某一种形态恒久存在于宇宙中,生灭只不过是不断地变换形态,但还是没有脱离宇宙。大家都在宇宙中。
7、修行是点滴的工夫关于生死的佛教名言关于生死的佛教名言。
8、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观念,不要使错误的观念落入我们生死的坑道里面,那是很危险的。
9、你永远要感谢给你逆境的众生。
10、你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11、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12、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
13、你可以拥有爱,但不要执著,因为分离是必然的。
14、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一定会后悔的地方。
15、你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就没有烦恼。
16、学佛第一个观念,永远不去看众生的过错。看众生的过错,永远污染你自己,根本不可能修行。
17、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
18、当你知道迷惑时,并不可怜,当你不知道迷惑时,才是最可怜的。
19、你不要一直不满人家,你应该一直检讨自己才对。不满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20、一切善法,也是虚妄的,你也不要太狂妄你自己。
21、当你烦恼的时候,你就要告诉自己,这一切都是假的,烦恼什么?
22、当你未学佛的时候,你看什么都不顺。当你学佛以后,你要看什么都很顺。
23、你要包容那些意见跟你不同的人,这样子日子比较好过。你要是一直想改变他,那样子你会很痛苦。要学学怎样忍受他才是,要学学怎样包容他才是。
24、承认自己的伟大,就是认同自己的愚痴。
25、修行,就是修正自己错误的观念。
26、医生难医命终之人,佛陀难渡无缘的众生。
27、心中仅装满着自己的看法与想法的人,永远听不见别人的.声音。
28、当你劝告别人时,若不顾及别人的自尊心,那么再好的言语都没有用的。
29、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如果有一条疯狗咬你一口,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吗?
30、如果不是拿无言的诚恳和慈悲的香油,任何东西都无法将伤口的毒针拔掉。你为什么让自己对别人的恶念、忘恩、嫉妒、狡猾而感到气愤呢?争吵、轻蔑、处罚都不能解决问题,最简单的方法是抹去这一切,反而善待他们,「善行」是让我们息怒的方法。
31、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
32、多用心去倾听别人怎么说,不要急着表达你自己的看法。
33、同样的瓶子,你为什么要装毒药呢?同样的心理,你为什么要充满着烦恼呢。
34、修行要有耐性,要能甘于淡泊,乐于寂寞。
35、每一个人都拥有生命,但并非每个人都懂得生命,乃至于珍惜生命。不了解生命的人,生命对他来说,是一种惩罚。
36、自以为拥有财富的人,其实是被财富所拥有。
37、随缘不是得过且过,因循苟且,而是尽人事听天命。
38、用伤害别人的手段来掩饰自己缺点的人,是可耻的关于生死的佛教名言格言大全。
39、世间的人要对法律负责任。修行的人要对因果负责任。
40、默默地关怀和祝福别人,那是一种无形的布施。
41、多讲点笑话,以幽默的态度处事,这样子日子会好过一点。
42、有德自然香。
43、与其你去排斥已成的事实,你不如去接受它,这个叫做认命。
44、佛菩萨只保佑那些肯帮助自己的人
45、逆境是成长必经的过程,能勇于接受逆境的人,生命就会日渐茁壮。
46、你要感谢指出你缺点的人。
47、如果你能像看别人缺点一样准确地发现自己的缺点,那么你的生命将会不平凡。
48、时间总会过去的,让时间流走你的烦恼吧!
49、人不是坏的,只是习气罢了,每个人都有习气,只是深浅不同罢了。只要他有向道的心,能原谅的就原谅他,不要把他看做是坏人。
50、说一句谎话,要编造十句谎话来弥补,何苦呢?
1、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得待心知。佛性不从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时。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无物。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心心是佛。
2、心者万法之根本,一切诸法唯心所生;若能了心,则万法俱备;犹如大树,所有枝条及诸花果,皆悉依根。栽树者,存根而始生子;伐树者,去根而必死。若了心修道,则少力而易成;不了心而修,费功而无益。故知一切善恶皆由自心。心外别求,终无是处。
3、三界业报,唯心所生;本若无心,于三界中,即出三界。其三界者,即三毒也;贪为欲界,嗔为色界,痴为无色界,故名三界。由此三毒,造业轻重,受报不同,分归六处,故名六趣。
4、一切苦业由自心生,但能摄心,离诸邪恶,三界六趣轮回之苦,自然消灭离苦,即得解脱。
5、若自心清净,则一切佛土皆悉清净。
6、佛者觉也,所谓觉察身心,勿令起恶;念者忆也,所谓忆持戒行不忘,精进勤了。
7、修道行人,若受苦时,当自念言人从往昔,无数劫中,弃本从末,流浪诸有,多起怨憎,违害无限。今虽无犯,是我宿殃,恶业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见与。甘心忍受,都无怨诉。逢苦不忧。何以故?识达本故。此心生时,与理相应,体怨进道,是故说言报怨行。
8、众生无我,并缘业所转。苦乐齐受,皆从缘生。若得胜报荣誉等事,是我过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从心,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于道,是故说言随缘行。
9、世人长迷,处处贪着,名之为求。智者悟真,理将俗反,安心无为,形随运转。万有斯空,无所愿乐,功德黑暗,常相随逐。三界久居,犹如火宅。有身皆苦,谁得而安。了达此处,故于诸有,息想无求。经云有求皆苦,无求则乐,判知无求,真为道行。
10、迷时人逐法,解时法逐人。解时识摄色,迷时色摄识。但有心分别计较自心现量者,悉皆是梦;若识心寂灭,无一切念处,是名正觉。
11、见一切法有,有不自有,自心计作有;见一切法无,无不自无,自心计作无;乃至一切法亦如是,并是自心计作有,自心计作无。又若人造一切罪,自见己之法王,即得解脱。
12、心非色,故非有。用而不废,故非无。用而常空,故非有。空而常用,故非无。
13、夫道者,以寂灭为体。修者,以离相为宗。
14、涅槃者,涅而不生,槃而不死,出离生死,出般涅槃。心无去来,即入涅槃。是知涅槃即是空心。诸佛入涅槃者,为在无妄想处;菩萨入道场者,即是无烦恼处。空 闲处者,即是无贪嗔痴也。贪为欲界,嗔为色界,痴为无色界。若一念心生,即入三界;一念心灭,即出三界。是知三界生灭,万法有无,皆由一心。
15、不见一切法,乃名得道;不解一切法,乃名解法。何以故?
16、夫修道者,身灭道成,亦如甲折树。生此业报身,念念无常,无一定法,但随念修之;亦不得厌生死,亦不得爱生死;但念念之中,不得妄想,则生证有余涅槃,死入无生法忍。
17、眼见色时不染于色,耳闻声时不染于声,皆解脱也。眼不着色,眼为禅门;耳不着声,耳为禅门。总而言之,见色性者常解脱,见色相者常系缚。不为烦恼所系缚者,即名解脱,更无别解脱。善观色者,色不生心,心不生色,即色与心俱清净。
18、无妄想时,一心是一佛国;有妄想时,一心是一地狱。众生造作妄想,以心生心,故常在地狱。菩萨观察妄想,不以心生心,常在佛国。
19、迷时在此岸,悟时在彼岸。若知心空不见相,则离迷悟;既离迷悟,亦无彼岸。如来不在此岸,亦不在彼岸,不在中流。中流者,小乘人也;此岸者,凡夫也;彼岸者,菩提也。
20、八万四千法门,尽由一心而起。若心相内净,犹如虚空,即出离身心内八万四千烦恼病本也。
21、从无始旷大劫以来,乃至施为运动,一切时中,一切处所,皆是汝本心,皆是汝本佛。即心是佛,亦复如是。除此心外,终无别佛可得;离此心外觅菩提涅槃,无有是处。自性真实,非因非果。法即是心义,自心是涅槃。若言心外有佛及菩提可得,无有是处。
22、若自己不明了,须参善知识,了却生死根本。若不见性,即不名善知识。若不如此,纵说得十二部经,亦不免生死轮回,三界受苦,无出期时。
23、若要觅佛,直须见性。性即是佛,佛即是自在人,无事无作人。若不见性,终日茫茫,向外驰求,觅佛元来不得。虽无一物可得,若求会,亦须参善知识,切须苦求,令心会解。
24、若见性即是佛,不见性即是众生。若离众生性,别有佛性可得者,佛今在何处?即众生性,即是佛性也。性外无佛,佛即是性;除此性外,无佛可得,佛外无性可得。
25、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道,道即是禅。禅之一字,非凡圣所测。直见本性,名之为禅。若不见本性,即非禅也。
26、心心心难可寻,宽时遍法界,窄也不容针。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无物。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心心是佛。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得待心知。佛性不从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时。
27、吾本来此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相关资料
菩提达摩(Bodhidharma)是南北朝禅僧,略称达摩或达磨,意译为觉法,据《续高僧传》记述,南天竺人,属刹帝利种姓,通彻大乘佛法,为修习禅定者所推崇。
北魏时,曾在洛阳、嵩山等地传授禅教。当时对他所传的禅法褒贬不一,约当魏末入寂于洛滨。据《景德传灯录》在民间常称其为达摩祖师,即禅宗的创始人。
著作有《少室六门》上下卷,包括《心经颂》、《破相论》、《二种入》、《安心法门》、《悟性论》、《血脉论》6种。还有敦煌出土的《达摩和尚绝观论》、《释菩提达摩无心论》、《南天竺菩提达摩禅师观门》等,大都系后人所托。
弟子有慧可、道育、僧副和昙林等。
古人说,“三天不读圣贤书,面目可憎”,现在人处今天这个社会,一天不听经,就被境界所转,这是真的。
凡夫之所以会退失道心,天如禅师说得好,有退失的因缘。“因”是对于宇宙人生道理、事实真相没有真正明了;“缘”是内有贪嗔痴、自私自利,外面有五欲六尘的诱惑,内缘外缘都不善,你怎么会不退转?
世尊给我们做示范,我们看到善财一生成就,《法华经》上龙女八岁成佛,说明行不难。你为什么不肯行?是你知道得不透彻,你是一知半解。
“知”,真的是太难了,世尊说法四十九年,就是希望大家知道这个事实真相,明白这个道理。“行”,实在讲一念之间,那个念头一转,即身成佛。
为什么他修行功夫依旧不得力,原因就是在没有彻底放下。虽然天天做功夫、天天修学,过在哪里?过在不精进、不勇猛、不坚定、不长久,没有长远心。
过去造作的罪业,不要去追悔?为什么?你每想一遍就又造一次,再想一遍又造一次,好了,你阿赖耶识的罪业就愈来愈多了。
佛在《大集经》里面说得明明白白,“正法时期,戒律成就;像法时期,禅定成就;末法时期,净土成就”,我们今天生在末法时期,我们来修净土,正是依教奉行,这是如来的好学生。
众生接触外面境界,往往先入为主,如果他一开始就接受一些邪法,他把这邪法当做真的,以后遇到正法,他认为正法跟他以前所接触的不一样,他就会排斥。
为什么他(周利盘陀伽)这么愚痴?佛跟大家说,他前生是三藏法师,世出世间法都通达,由于吝法,教别人不肯完全教,自己要留一手,所以得愚痴果报。
诸位同修要记住,无论在世法、在出世法,你学东西一定要专,你才会有成就;你学的东西太多、太杂了,你就分心了,你要想成就,就困难,所以必须把心力精神集中在一处。
把心专注在一处,心就不散、不乱,一心不乱,效果就很不可思议。因为一心生无量智慧、无量的德能,所以一心非常重要。
佛法讲业报,有共业、有别业,这个社会大多数人造罪业,这是共业,我们也没办法不能不受牵连;我们自己不造,这就是别业。在这个共业苦难的社会当中,我们还能够侥幸平平安安度过,这是别业果报。
我们今天在这个世间,到处都有灾难,随时都有灾难,我们只要心善,就能改善山河大地,这就是境随心转。所以,灾难虽然频繁,大家也不必惊慌;真正值得惊慌的,是我们的贪嗔痴慢没断,这个事情才是大事情!
我们要把佛陀的教育真正做出来,做出来是自度,做出来给别人看是度他。在今天这个世界弘扬佛法,是要把佛法做出来给别人看,用口说人家不相信,不能接受。
世尊教学四十九年,没有别的,就是教我们看破放下。什么叫看破?事实真相彻底明了通达叫看破。放下什么?放下妄想分别执着。你能放下执着,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执着,你就成阿罗汉;再放下分别,你就是菩萨;再放下妄想,你就是佛!
世尊在《华严经》上常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这个观念非常非常重要。所以,我们看一切众生都是佛。那他为什么还做坏事?还要搞六道轮回?这是因为他迷了自性,把佛的国土变成了六道轮回。
知过就是觉悟,改过是真正修行,是真实的功夫。必须自己知道自己的毛病,你才能改过自新;自己有病自己不知道,你就不会起求医的念头,这个病一天一天恶化,就无药可救了。
众生这一生能不能成就,关键在于你知不知道自己的根性,换句话说,你知不知道你自己的毛病在哪里?知道自己毛病,这个人就觉悟了,我们一般讲开悟,开悟是这个意思。
佛讲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八万四千是无量烦恼的归纳,并不是只有八万四千。佛是大医王,能治一切众生的病。八万四千烦恼是病,八万四千法门是药,佛用各种法门来对治不同根性众生的病。
古人讲,“三天不读圣贤书,面目全非”,这个话什么意思?这话的意思是说,三天不读圣贤书,不接受圣贤人的教诲,烦恼习气都现行,就面目全非,就退转了。
拜佛,这也是修恭敬心,修一切恭敬——我们对人对事对物,都要像对佛这样的恭敬。我们以诚敬心处事待人接物,无论顺境逆境都用真心,这就是拜佛。
念经的时候要专心,专心就是修定;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字没有念错,句子没有念颠倒,这就是修慧。
经选一部,天天念它,念到熟悉,不要求解,为什么?经里没意思,你求什么解?你所了解的统统叫打妄想。开经偈讲“愿解如来真实义”,你所解的都是胡思乱想,决定不是如来真实义。
我们今天学佛,受佛法熏习的时间太少了。一般学佛的同修,一天当中,只有一、二个钟点是佛法熏习,还有二十二、三个钟点是贪嗔痴慢烦恼熏习,这样子学佛,要想成就太难!所以我劝同修们,只要一有空,就要念佛、诵经、听经,以弥补闻法之不足,这样我们熏习佛法的时间,才能得以延长。
大乘经里面,佛告诉我们无佛亦无魔。佛跟魔是从什么地方区别?着相就是魔,离相就是佛。如果你一切都不执着,魔也是佛;你若执着,佛也是魔。
佛在《楞严经》给我们说过,境界现前,无论是佛境还是魔境,都不要去理会;也就是说,不要把它放在心上,这叫好境界。如果把这些事情放在心上,这就着魔了,佛来也是着魔。
佛的神通能力比魔还要超过,为了避免魔冒充佛,佛不用神通做佛事,佛用教学。魔不能教学,讲经说法他不行,他对这些道理不懂,他只有法术,所以佛绝对不以神通做佛事,这个一定要知道。
如果我们烦恼断尽,六波罗蜜也就没有了。六波罗蜜是药,烦恼是病,你有病吃药;病好了,药就不要了,药要丢掉。所以《般若经》上才讲,“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你好心对人,人家恶意相向,你学了佛,知道这是宿世因果,知道过去自己对他不好,你不放在心上,怨恨马上就化解了;如果你不了解三世因果,人家对你不好,你心存怨恨,一心想报复,那好了,这个帐还在,来世还要报,冤冤相报,生生世世、没完没了!
更多轮回报应经典语录(业报轮回是什么意思)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