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能在微信看一看里发文章(怎样在微信看一看发文)
怎么能在微信看一看里发文章(怎样在微信看一看发文),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怎么能在微信看一看里发文章(怎样在微信看一看发文)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文章目录
内容的分发方式和分发效率提到“推荐”时,我们在想什么?为什么要有看一看?我眼中的看一看订阅逻辑是一个伪命题?用户常常不按规则出牌视频号是视频版看一看吗?异常“尴尬”的看一看五、订阅逻辑是一个伪命题?
1. 关注功能
在开始本节正文之前,我想问一个问题内容平台一定要有关注功能吗?没有行不行?
关注的本质是在内容创作者和消费者直接建立长期订阅关系,创作者可以直接触达消费者,消费者可以接收创作者后续更新的内容。没有关注功能相当于完全切断了内容创作者直接触达用户的途径。先捋一遍没有关注的情况下,平台可以提供的分发方式
人工推荐官方内容推荐。热门推荐比如微博热搜。内容算法推荐比如抖音。社交推荐由于除微信外平台的“社交关系”都基于相互关注(以及通讯录好友),所以如果没有关注,只有看一看和视频号还能做社交推荐。,社交推荐不可能单独使用,因为需要有内容分发的源头。如果狭隘地认为内容消费者的诉求只是为了获取信息(无论是Kill time还是Save time)的话,那么只要平台提供的分发方式能满足信息获取,没有关注问题不大。事实上,抖音强悍的推荐算法融合了包括但不限于以上的推荐策略,其关注流渗透率的确很低。
但内容消费者的诉求可不只是获取信息
除过上文提到的社交需求,在内容消费中消费者也时常会有与创作者互动乃至建立长期关联(关注)的强烈欲望。对很多人来说,创作者和粉丝之间以及粉丝之间的互动和小圈子文化等也能带来远胜于内容消费本身的深层次的满足感。
对内容创作者来说,没有关注,问题更大。
没有粉丝关系,缺乏成就感,严重挫伤为爱发电的创作者的创作积极性。没有“不受平台控制”的流量,创作者对内容传播失去掌控,不安全感增强。长期创作者无法积累优势,每次内容更新都是站在同一条水平线上竞争,给创作者巨大压力。个人IP难以形成,难以通过接广告卖货等方式变现,变现困难。,没有关注会使得用户对创作者的概念持续减弱。在全面打击创作乐趣和积极性的,内容创作者逐渐变为单纯为平台打工贡献内容,在平台的流量分发面前毫无话语权。
关注功能对内容消费者来说是锦上添花,对内容创作者来说是生命保障,对平台来说则是“美丽而晴朗的天空上有两朵乌云”。
平台总是希望消费者能更多的贡献DAU和使用时长并且肯花钱,希望优质创作者(尤其是为爱发电的优质创作者)尽量多一点再多一点。从这个角度来说,关注功能必须有!但关注的副作用在于会让平台失去对流量的把控,会给创作者太强的话语权,会让创作者分走更多利益。,平台成熟后,关注关系的稳定和强势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新的创作者入局。总体来说,关注功能利大于弊。事实上,关注对于内容平台来说早就已经不是一个“功能”,而是“基础设施”一般的存在。我提出这个问题的目的也不是真的为了讨论关注功能是否应该存在,而是希望通过极端化的思路理解“关注”关系对各方的影响,以及理解“关注”关系在不同平台不期的强弱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2. 订阅机制失灵
我平时对“内容生态的形成和运营”关注和思考很少,上述内容大概率是很不到位的,但我目前无力继续展开。所以下面进入正文,还是回到“分发效率”的主题,展开聊聊前文提到的一个观点
“只有极少数的人能坚持管理自己的订阅关系,而一旦订阅关系泛滥,Timeline改为Rank之类的平台介入几乎是无法避免的。”
在订阅号的场景下,翻译一下前半句话
如果你有关注公众号的习惯,但不有意识地取关公众号,关注的公众号数量会越来越多。当关注列表每天更新的文章数量高于你每天筛选文章的上限时,订阅机制就开始失灵,因为大量被订阅的内容甚至无法得到你扫一眼标题和封面的注意力。
为什么“如果……关注数量会越来越多”呢?因性病网为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有信息焦虑和损失厌恶,取关相比关注是心理成本更高的行为说不定以后它还会发我感兴趣的文章,取关我就看不到了。
(断舍离还真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对消费者来说,订阅机制失灵的后果是订阅列表信息密度降低(需要更多时间筛选),部分优质推送被淹没,订阅带来的信息获取效率提升被不断稀释。对创作者来说,订阅机制失灵的后果是单个粉丝的价值被不断稀释。所以作为消费者的你,如果重视信息获取及获取效率的话,要么需要有意识地定期“末尾取关”几个公众号,要么干脆采取严格的准入门槛,譬如每新关注一个公众号必须取关一个来增加新关注公众号的难度。
但这么做也有弊端管理订阅列表的时间精力成本上升,关注范围缩小、信息获取广度降低。害,真实左右为难。
但其实两年之前(都两年了…)的公众号有机制来适当缓解这个矛盾置顶公众号,用户可以把非常优质的公众号置顶。这个操作可以保证优质公众号的更新不会被淹没,保证“列表顶部”的信息密度,进而用户可以尽情关注公众号,在兼顾信息效率的不放弃信息广度。
没时间的时候看看置顶,确保不落下关键信息。有时间的时候往下刷刷看看,不求每日缠缠绵绵,只求某日有缘相见。
阅读效率和信息广度的完美结合,这设计不是很好嘛!为什么改版呢?事实上,两年前订阅号改版为Timeline时,我起初非常非常反感
作为内容消费者,我愤怒于无法置顶公众号,愤怒于手机屏幕的可显示的信息数量变少(从抽屉式改版为卡片式),愤怒于我不得不开始取关公众号来提升信息密度,这使人纠结且浪费时间,而且降低信息丰富度。
作为公众号创作者,我愤怒于像我这种为了保证更新质量而选择降低更新频率的创作者,我的内容会很容易被日更大号所淹没,愤怒于以内容为单位而非以公众号为单位的呈现方式会降低品牌价值。不过后来看到大家扎堆骂改版,我又开始心疼起公众号了,因为很多人没搞明白改版逻辑,骂得令人哭笑不得。
比如说骂微信变成信息流,收割用户时间,失去初心不再克制,沦为头条号之流。看到这类言论我满脸黑人问号,心想怎么就收割用户时间了,不就是订阅流改了呈现方式来减少进入文章的点击次数吗?
PS. 第2小节我对信息流的定义有解释,基于订阅而非全网信息推荐的timeline不是信息流,也不可能是时间黑洞,和收割用户时间扯不上关系。
3. 当提到阅读效率时,我们在想什么?
,虽然和收割用户时间扯不上关系,但延长用户使用时长是真。
改版前的抽屉式通过红点来提示更新,查看更新需要不断地点击公众号然后滑动,点击左上角退出。这样的问题一方面在于路径长且不连贯,手移来移去没几下就累了;另一方面在于红点给人非常强烈的任务感,让人不点掉心里不安。
这听起来好像是好事,利用内心焦虑感来促进点击率。但仔细思考其实有很强的负面作用,尤其是关注公众号较多情况下
关注公众号较多意味着有大量文章更新是不会读的,改版前你需要一个个点开退出来“完成任务”。在用户眼里,一次次“完成任务”式的点击可能是在浪费自己的时间,但事实上浪费的是阅读量和时长每一次点击公众号的背后都是一个被浪费的阅读数。
更糟糕的是,如果这些红点没被完全点掉,更新焦虑的积累很容易引发“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反正小红点总是点不完的,那我就不点了。这么一来,红点作为提示“更新”的功能实际上被弱化了,用户打开订阅号的意愿进一步降低。
改版后以上问题都解决了卡片形式展现内容,图文并茂,提升阅读意愿。缩短路径后不必用密密麻麻的红点提示每个公众号的更新,没有了完成任务的负担,每一次点击都是实打实的阅读。最重要的是操作流畅,刷多久也不累
更多怎么能在微信看一看里发文章(怎样在微信看一看发文)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