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名医:艾滋病早期有何症状?与艾滋病患者接触会被传染吗?

艾滋病 2023-06-03 19:00艾滋病症状www.xingbingw.cn

今天是12月1日,更重要的也是世界日。

尤其在艾滋病的治疗上面,不断地有好消息传出。

就在今年第24届国际艾滋病大会上,有研究团队宣布了一个新消息,有一名艾滋病患者在经过干细胞移植后,实现了长期缓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等于被“治愈”。

加上这一例的话,目前全球已经有了4例被“治愈”的艾滋病患者,这无疑给更多的患者带来了曙光。

在抗艾的这条道路上,我国的医学家以及科研团队们同样发布了许多前沿和重磅的临床研究,呈现给世界一份中国抗艾的新答卷。

今天《X诊所》有幸特邀国际知名艾滋病防治领域专家卢洪洲教授带来关于艾滋病防治的全面科普以及最前沿的治疗。

Q: 卢教授,艾滋病离我们近吗?

据卫健委官网统计艾滋病初期,截止2021年底,全国报告存活HIV/AIDS 114.8万例,报告死亡38.5万例。

2021年新报告HIV/AIDS 129337例,较2020年下降1.8%。

Q: 其他数据能否请卢老师方便补充一下?

我国艾滋病目前整体持续处于低流行水平,但新增HIV/AIDS病例呈“两头翘”现象,60岁以上及15-24岁青年学生报告人数较多。

其中60岁以上新报告病例以男性为主,共计23893例,占2021年新报告病例数18.47%,异性传播94.3%;同性传播4.1%;2021新增青年学生病例中15-24岁青年学生3677例,占15-24岁青年学生26.8%,占当年新报告病例2.8%,男性同性传播占83.8%,异性传播14.7%。

因此老年群体正逐渐成为艾滋病的主要感染群体之一。

尤其是大部分老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感染了艾滋病病毒,据统计约有70%的老人是在医疗机构检查或治疗其它疾病时偶然、被动查出HIV阳性,基本上都是疾病晚期了。

除了“两头翘”以外,还有多数艾滋病感染者处于“隐匿”状态及无症状期没被诊断。

艾滋病是能被治疗且控制的,如果在发现的早期就进行抗病毒治疗,感染者的寿命几乎和正常人是一样的。

中国晚发现患者(新确诊时初始CD4计数小于350/mm3)比例持续增高(约66%),因此关键在于提高艾滋病的诊断率和早诊断率,很多HIV感染者直到晚期才发现,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同时也增加了传播的风险。

Q: 感染艾滋病病毒后,人体会有什么表现呢?

艾滋病病毒进入人体后,有三个关键阶段。

第一阶段可称为急性期,通常90%人会在一个月内,出现发热、关节酸痛等流感样症状,这时候很容易被当成普通症状而被忽视。

如果不及时干预治疗,等不适症状消失后,就会进入第二个阶段,即临床无症状期,通常这个时期会持续3~5年甚至10多年不等。

这时候如果不及时治疗,患者血液中病毒不仅具有传染性,体内的免疫系统也将被持续破坏,甚至心、脑、肾等各个器官系统还会受损,免疫功能逐渐被破坏,最终进展至下一个阶段。

第三阶段进入艾滋病期,此时再治疗,即使病毒可以被控制复制,免疫功能也难再完全恢复,预期寿命减少。

因此HIV感染者早发现早治疗艾滋病初期,根据医嘱使用抗病毒药物3到6个月,艾滋病毒在血浆中几乎测不出,病毒失去传染性,患者能像正常人一样的生活、工作甚至结婚生子,他的免疫功能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寿命不受影响。

Q: 如果真的不慎发生高危性行为,如何第一时间自救?

一定抓紧黄金时段预防感染,即如果能在24小时之内服用抗HIV阻断药物,连续28天,阻断病毒的成功率接近100%。

即便暴露后72小时内服药,也有希望阻断成功。

但超过72小时已经没有阻断的必要了。

因为超过72小时,病毒很可能已经进入血液,这时就不是阻断而是治疗了,此时不推荐再服用阻断药物,应谨遵医嘱配合后续检查,必要时早治疗,尽量减少免疫功能受到伤害。

Q: 日常生活中与艾滋病患者接触,会不会被传染?

大家要了解艾滋病目前主要的传播途径有三种,无保护措施的性接触、血液传播(不安全的注射、注射吸毒等有创操作)、母婴传播(包括胎盘、分娩和哺乳传播)。

在日常生活中,大家对高危行为的理解有很多误区,与艾滋病患者的日常接触,如共用桌椅板凳、餐具、马桶等,是绝对不会被传染的。

因为艾滋病毒比较脆弱,生存能力极差,离开人体后无法繁殖,所以也无法使人感染。

此外,像修眉、扦脚、刺青等行为,建议一是去正规的场所,二是在刀具使用前消毒,不只是为了杀病毒也是出于卫生考虑。

另外,蚊虫叮咬也不会传染艾滋病,在我们国家献血也不可能传染艾滋病。

Q: 说艾滋病未来能被消灭,这是真的吗?

艾滋病已成为一种可防、可控、可治的慢性病,未来也能够被治愈,并且世界卫生组织有一个计划:希望2030年全球新发艾滋病患者人数降到20万,而在今年,我国的艾滋病感染人数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8%。

对抗艾滋病不仅需要我们医务工作者的努力,更希望患者朋友们相信我们,一旦明确自己感染HIV,首先希望他们尽量稳定情绪,勇敢面对现状。

面对疾病时感到恐慌,是人之常情,但是过于恐惧甚至耽误治疗,对自己并没有益处。

让我们齐心协力,阻止疾病的进一步蔓延和传播,共抗艾滋共享健康!

专家风采

卢洪洲:

主任医师、二级教授

内科学、公共卫生管理与护理学博士生导师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美国微生物科学院院士

深圳市首届疫情防控公共卫生专家组组长

教育部长江学者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入选美国斯坦福大学2021、 2022年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及《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

学术任职:

世界卫生组织新发传染病临床诊治培训与研究合作中心主任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专家委员会委员

国家卫建委艾滋病、流感、埃博拉病毒病、感染病质量控制中心专家

国家新冠病毒病救治专家组与境外抗疫专家组后方支持团队成员

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副会长兼结核病学组组长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艾滋病专业学组副组长

中华医学会热带病与寄生虫分会前任主任委员兼艾滋病学组组长

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医师协会传染病分会主任委员

上海市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主任委员

科研成果:

先后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4项)

“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

美国盖茨基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等54项科研课题;

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内外发表各类论文480余篇,其中在SCI引用杂志包括Nature、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发表论著300篇,已主编专业参考书14部。

获奖情况:

获法国国家科学院“夏邦克-杜博赛”奖(2020)

国家科学技术特等奖

上海科技成果一等奖、上海医学科技一等奖等国家级、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0余项 ,获专利7项

2022年获“人民名医卓越建树”奖

戳下图即可挂号↓↓↓

▼▼

-End-

Copyright@2015-2025 www.xingbingw.cn 性病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