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龄剩女多还是大龄剩男多,现在大龄剩男剩女多吗

健康新闻 2023-05-01 18:58健康生活www.xingbingw.cn

   1中国未婚率及其变化趋势

  上图是2015年按年龄划分的未婚人口比例。蓝线代表男性,红线代表女性。女性的未婚率在40岁以后下降到非常小的水平。无论在哪个年龄段,男性的未婚率都高于女性。比如,30岁了,仍有10.3%的女性未婚,而男性的未婚率高达20.4%,是女性的近两倍。从图中也可以看出,男女未婚率的绝对差异在28岁之前是不断拉大的,28岁之后开始呈现收敛趋势。

  第二张图是2010年各年龄段未婚人群未来五年结婚的概率。红线在26岁达到峰值,表明26岁未婚女性在2010-2015年结婚概率(46%)高于其他年龄。女性的结婚概率在28岁之前一直高于男性,但之后迅速下降,持续低于男性。比如,2010年35岁的未婚女性在2015年之前结婚的概率只有5%,而同龄男性结婚的概率仍然是10%。

  从整个人口来看,“剩女”的比例并不高,明显低于“剩男”。,“剩女”现象会不会主要集中在一些特定的地区或者特定的教育群体?

   2跨地区未婚率比较北京、上海、甘肃

  以上图表以2015年1%人口的样本数据为基础,显示了北京和上海按年龄划分的未婚男性和未婚女性的人数比例。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个比率大于1。换句话说,这两个一线城市几乎所有年龄段的未婚男性数量都高于未婚女性。以上海为例。从25岁到40岁,未婚男性比同龄未婚女性多50%左右。40岁以后,未婚男性的数量大约是同龄未婚女性的2-4倍。

  事实上,中国一线城市未婚人口的性别比例已经相对平衡。一方面,这是因为一线城市的出生性别比自身更平衡。另一方面,从其他地区来到一线城市的女性移民比男性移民更容易留下来结婚。

  中国很多地区未婚性别比失衡极其严重。在甘肃,30岁未婚男性与未婚女性的比例约为3比1,在农村则高达5比1。35岁以后,这个比例甚至上升到两个数量级。比如,40岁时,每33个未婚男性对应一个同龄未婚女性。

   3高知容易产生「剩女」吗?

  那么,“剩女”主要发生在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中吗?我们来看一下北京各个教育层次的未婚男女比例。即使在学历最高的研究生中,男性未婚人数仍比女性未婚人数高出11.2%。在低学历群体中,未婚人口的性别比失衡更严重。比如小学文化的未婚男性是未婚女性的4.5倍左右。,数据显示,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高学历群体,“剩男”都比“剩女”多。

  我们来看一下基于全国样本的研究生教育群体中各年龄段的未婚人数。,在25岁至40岁的大部分年龄段中,未婚男性的数量要高于未婚女性。换句话说,即使在学历最高的群体中,“剩女”现象也并不比“剩男”更严重。那么,与学历较低的女性相比,学历较高的女性未婚的概率是否明显较高?

  从上图来看,平均来看,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女性结婚越晚。但40岁以后,高中、大专、本科学历女性的未婚率已经收敛到不到1%,只有研究生学历的女性还在1%-3%之间。换句话说,高学历女性的未婚概率确实比较高,但只比很多人想象的高1-2个百分点。

  即使从美国的历史经验来看,高学历女性结婚率相对较低也可能只是暂时现象。在美国,拥有学士或以上学位的女性的结婚率处于1990年以来的最低点

  虽然媒体和网络上有很多关于“剩女”的热烈讨论甚至冷嘲热讽,但其实这个问题还没有严重到成为一个话题。一方面,“剩女”占总人口的比例很小。即使在研究生中,也只有不到3%的女性在40岁后仍然未婚。

  另一方面,性别失衡在不同地区和群体中普遍存在。即使在一线城市或高学历群体中,大龄未婚女性的数量也不比大龄未婚男性多。为什么没有人讨论“剩男”这个话题来“帮助”他们呢?尤其是在农村的一些低学历群体中,未婚性人口比例失衡的现象令人发指,但媒体和网络并没有引起重视。

  所以,把大龄未婚女性称为“剩女”并不准确。从婚姻市场的供需来看,很难说他们是留守者。很多时候,不结婚只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或者是一时和一个合意的对象不匹配的暂时状态。与其分析“女人好就找不到对象”这个伪命题,不如探讨如何提高婚姻市场的匹配效率。

  版权声明如涉及版权问题,请持权属证书联系本网站。

Copyright@2015-2025 www.xingbingw.cn 性病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