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rst青年电影展获奖作品(First青年电影展)
first青年电影展获奖作品(First青年电影展),新营销网红网本栏目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first青年电影展获奖作品(First青年电影展)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一年一度的颁奖典礼结束,创作者、嘉宾、观众志愿者一起上台,高喊“谢谢电影”,这似乎是西宁首届青年电影节的一个习俗。
8月2日晚,因为疫情,未能让普通观众观礼的首届青年电影节略显冷清。但新出炉的奖项热气腾腾,就像刚刚输送到业界的新鲜血液。
明星在舞台上谈论与电影相关的脱口秀。陈瑶说,“这个行业这两年都在死,还有那么多年轻导演要走下去,走下去,死了。”老导演谢飞今年带了十二个同龄的第四代同学来看电影,大家都忍不住回想起自己拍摄处女作时的青春时光。
最早从2014年的《心迷宫》(辛玉坤导演)开始,像《脱胎换骨》一样引起业界关注。在此之前,它已经坚持了近10年。如今,已经举办到第十五届,规模、知名度、影响力更大,有着耀眼的星光,依然保持着年轻的“热泪盈眶”。
今年首届青年电影节海报
青年创作的突破性增长
第十五届首届青年电影展主竞赛于2021年1月1日开始,持续至2021年4月30日。共收到1053部参赛作品,最终有941部有效作品进入评审程序,其中故事片149部,纪录片80部,短片712部。
在这场新人新作的电影展映中,绝大多数导演都是默默无闻。对于观众来说,一场观影体验就像“打开盲盒”,但带着开放包容的好奇心,往往能获得惊喜。
电影节的创始人闻松说,这里就像一所“电影学校”,像辛玉坤和木叶文这样的导演从这里出发,走向更大的电影市场。也像非凡导演《一个人的葬礼》,今年拿了个“一个位置”。从训练营开始,历经数年,他终于完成了自己的专题片,来到这里收获掌声和荣誉。
103010导演范超
2017年离开训练营后,范超开始创作自己的故事片,历时四年。这部自始至终只有一个人的电影,讲述了一个山地游侠在父亲去世后,靠自己完成告别之旅的故事。镜头模仿一只狗的视角,凝视着孤独的日常生活和坚韧。
影片节奏缓慢,但非凡导演的获奖感言激情澎湃。他说“电影就像旗帜,我愿意做一颗棋子。虽然走得慢,但绝不后退一步。”
颁奖典礼当晚,最大赢家《一个人的葬礼》斩获最佳导演和最佳影片两项重磅荣誉。这是一部家庭苦难的微型史诗,由导演自身的经历和记忆延伸而来,被赋予了高度的视听美。
评审团的颁奖词将这部电影描述为“内敛的叙事和影像语言,在视觉和听觉上巧妙地并列各种对位和相互关照。他以创作者实践的勇气和真诚,看着那些隐藏的、被忽视的痛苦和面孔,在有限的时间里长时间展开,试图用影片的温暖抚平那些折痕。”
《的告别》
导演张上台发言时一度哽咽。2011年开始学习电影,今年刚刚实现了自己的“一夜电影梦”。他要感谢的人太多了。“还有谁?我已经忘记了”。
前一天,张在放映后的沟通中与观众发生了一些冲突。一些非艺术电影的观众感到被冒犯了,并表达了对导演的不满。到了领奖的时候,导演特意向观众致谢。“谢谢你让我一直自省。”
张
经过公映,饱受两极评价的《的告别》获得最佳电影文本。,编剧陈志成因高原反应只能在酒店观看直播,未能领奖。
评审团称这部电影“在枝藤重叠的家庭叙事中,细腻细腻地写出了每个人物的经历和情感,以微观的观察叙事呈现了复杂难言的人生图景和精神困境,探讨了中产阶级生活中久违且稀缺的宏大而日常的话题”。这部由朱茵和谢君豪主演的电影应该是未来市场上很容易看到的第一部系列电影。
《雨打芭蕉》
获得最佳艺术探索奖的《雨打芭蕉》之前在鹿特丹就已经很惊艳了。导演兼剪辑师路征辛媛的获奖感言和她的电影一样是意识流“我相信一定程度的疯狂可以让我们清醒,但让我们保持疯狂,直到清醒到来。”
这个评审团的主席张艾嘉在前一天的评审团会议上说,“我已经等不及要给每一部电影颁奖了。”在与周韵、董劲松、富康、吴组成的评审团共事的九天里,她审视着这些最新鲜的创作,偶尔感叹“这些年轻人太认真了”,也深知这些认真进入细微的人生体验和社会肌理的不易。
“无论现在技术多么发达,平台媒体多么蓬勃,要成为一个好的创作者,自我拥有的条件还是很多的,创作的门槛还是很高的。我认为是扮演看门人的角色。”张艾嘉说。
张艾嘉
著名摄影导演董劲松在这次评审中看到了青年导演创作的诸多可能性。“他会在视听语言上有自己的探索,也会尽量贴近市场。我看着看着就会惊喜交加,感慨万千。年轻导演对自己的表达比我之前那个时代更丰富。”
配音导演傅康也认为,“我看到了很多关于这些入围影片的讨论结果,很多导演都花了时间,他的作品完全有能力、有实力与广大观众见面。”
最戏剧性的一幕发生在纪录片单元的获奖环节。电影节之初,“今年纪录片很强”的声音从观众传递到嘉宾,但最终,奖项属于“空缺”。
第一届主赛评委吴和第一届电影市场评委马颖丽宣读了最佳纪录片荣誉空缺的原因“由于今年纪录片大赛有四部作品完全或部分缺席面向大众的展映环节,当奖项与观影和观众分离时,便失去了评奖的有效性和意义。,评审团决定今年的最佳纪录片奖
誉从缺。我们期待影像终将抵达现实、抵达观众。”
这样的态度,真的很“FIRST”。
最佳纪录片空缺
人文精神和文艺青年的乌托邦
十年前,FIRST影展结缘西宁,西宁政府给团队提出三点要求,一是必须永久落户,二是不能依靠政府、必须市场化运作,三是要给城市文化带来促进作用。眼下看来,电影和这座城市的融合已经越发紧密。
除了评选影片,FIRST更像一个精神上的乌托邦。来这里的每一个人都很high,以至于雷佳音说他需要速效救心丸,刘昊然、彭昱畅和董子健三个青年小兄弟也表示在这里白天看电影,晚上喝酒畅谈,“嗓子都哑了”。
电影展期间,每天晚上的露天放映之前,音乐也是令人无法拒绝的狂欢礼。回魂丹、野孩子等乐队能带着锅庄广场的人群躁动地开起小火车。而高原入夜后的露天放映,则会吸引这个城市的市民和游客共享一场未知的光影旅程。
戴着口罩看电影
当露天成为与城市对话的场域,从全国各地来的嘉宾和影迷、青海西宁本地人、忙里偷闲的志愿者散落在每个角落区域。他们与银幕中画面连接在一起,时代里的故事突然拥有新的生命。
影展的大家长李子为十分看中露天放映的意义,“这么多年,我们做FIRST,为的就是让这些青年的创作者被看见。”而直面观众的放映,就是最直接的去践行这份初心。
九天里,关于电影和创作的种种形态都在密集发生。除了竞赛单元影片的放映,几何书店里,每天都有导演们按照不同主题分组进行“返场谈”,彼此观点碰撞,也和观众超近距离地交心。
电影市场里,尚未成熟的想法被陈述成一个个闪光的梦想,等待着接受各个层面的检阅。彭昱畅给了个自己想“全投”的表态,黄晓明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告诉青年导演们,要对这个行业的“话术”保持清醒。
“板砖”论坛上,学术性的讨论将诸如“电影院是否会消亡”这样几乎在后疫情时代在各个电影节上快要沦为“老生常谈”的话题,谈论出遥远的诗意——戴锦华一席话铿锵论述着自己的“保守”,但她还是坚定地呼吁,“保卫电影,就是保卫这个社会!”
戴锦华
Vivo发起的超短片单元和Nespresso发起的Nespresso Talents 2021国际短片大赛中国赛区比赛,都是关照当下影像语言变革的试验田。突破了传统电影的 形式,鼓励创作者们通过全新的影像创作手段与创作格式挥洒新意,发掘创作潜能。
有意思的是,两个活动最终评选出的影像也呈现出同样的现实关怀。年度超短片《如果可以》将镜头对准我们身边的普通劳动者,记录了一位快递员在为生活打拼的当下,也在亲情和爱情中获得慰藉的故事。
而Nespresso Talents中国赛区第一名作品《五一》讲述了一个为餐厅回收垃圾而几乎全年无休的家庭,主人公们用踏实勤劳的双手播种对明天的美好愿望。短片以对话洞察普通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热忱,以平凡致敬行动,以行动致敬生活。
《五一》
“相较于传统的电影 ,竖屏短片迎合了新兴的传播趋势,以便受众更容易聚焦并沉浸于故事之中。它打破了由器材设备等条件设下的限制,便于电影爱好者更加自由地进行创作。”身为本届FIRST训练营导师的赵又廷甚至兴奋地表示自己未来也想要加入这样短片创作的行列。
下一站成都,平行影展补充产业
十五年来,FIRST一直以独特视角对中国电影进行归档与梳理,走过这些年,这个年轻的影展逐渐自成气象,有一时难解的痛点,也有开疆拓土的野心。
综合来自于创投、实验室、训练营等各个单元的3000多份样本,FIRST记录了有助于深化行业认知的各项数据支持
75%的项目具备类型化基底,而再按类型细分,通过电影展平台的公共培育仍有待提升;
项目开机率在28%左右,但仍集中于犯罪、青春、爱情类型影片;
如《暴雪将至》、《送我上青云》、《两只老虎》及《暴裂无声》等类型片,平均孵化时间为2.6年;
约86%的项目导演和制片并非同一人,合作关系的波动很大,业内需要公共平台来主推制片教育,培养制片新人;
剧情长片的各个类型中,60%的项目制片人与导演年龄差在5岁以内;
青年电影人的创作更多依靠同龄人的相互协助,而有成熟制片人或前辈力量介入的项目则占少数。
FIRST成都惊喜影展海报
本届FIRST影展上,发布了即将开设FIRST成都惊喜影展的消息,这个将于9月下旬横空出世的平行影展,未来将专注于类型片的呈现、发掘、探索,立意于有效打通市场、观众和电影人的技巧与经验 ,为类型片开拓出一片心之向往的天地。
“FIRST是根部,很多年轻的作者在FIRST找到话语权,然后他们之后的作品,就能成为中国电影的中部的生态的力量。”影展创始人宋文说。
在反思大的产业环境,基于行业对于新导演的追逐、互联网电影的高品质追求、点击量置换的暴利、类型化裹挟社会表达的可能以及电影院线的坚守等各种因素,FIRST决定在行业的期待与政府的支持之下建立新的平行影展。
“西宁我们并不是不想去做,但它的很多条件确实被限制住了,比如青海这个省没有电影局这样的行政机构设置,它就没有办法发展当地的电影产业,没有办法有更战略性、长远的规划和发展,很多具体事情的落地实施推进就无从下手。”FIRST影展CEO李子为对澎湃新闻记者吐露这其中的的无奈。“我们一直在想一个方式,去帮助比如像忻钰坤、董樾、周子阳这些导演他们的第二部、第三部作品,他们是真正的中坚力量。他们从这里走出来,被看到了,但之后就顺风顺水了吗?不会,他们还是需要一路狂奔的去拓展。如果说是完全处在一个自由散落的个体的话,就变成了一个剧组或者一个个单体的项目。但实际上我还是希望他们在一个端口里面还是能够汲取营养。”
创投市场
事实上,在孵化和陪伴成长的这个方向上,FIRST很早开始做“并驰Lab”,也推出了《暴裂无声》《两只老虎》等兼具个人表达与市场探索相结合的作品。未来,以实验室的形态,希望一些导演在节展上被看到之后,可以继续以“实验室”的方式,陪伴帮助导演成长。“并驰实验室会裂变出导演实验室、编剧实验室、制片人实验室等等。”
李子为以制片为例,分享了近年来她对行业的观察,“制片当中我们会发现一组数据,目前当下中国电影发展的过程当中急缺的是职业制片人,我们现在更多看到的是‘资源型’的制片人,我认识谁,我能帮你搞到哪里的钱,或者我跟什么政府熟能找个补助,然后就挂了制片人的名号,但事实上他并不懂创作,也没有综合运作一个项目的能力。这样的人在这个行业当中越多,我们这个行业越危险。而头部的制片人他们的精力真的顾不过来。底端只做过小项目的制片人也不行,因为他没有操盘过比较中等体量的项目。所以我们想通过我们自己拍摄,让更多的专业制片人能够诞生。”
“我今年思考的最多的一个问题,我们到底是为谁在策展?电影节展在学术层面,有某种学术意义上的文化中介的功能,但实际上,能够把观众和电影内容的制造者怎样更好地衔接起来,才是更有趣和本质的使命。”宋文说。
宋文
李子为在今年影展的媒体酒会上向媒体们抱怨她“太难了”,影评人对FIRST如此苛刻,以至于许多新鲜出炉的青涩创作第一次放映后,就在极小的观影样本下开出豆瓣低分,而这无疑为未来影片走向更广泛的市场面对大众埋下并不让人乐观的伏笔。“有些导演,宣发公司一看你是FIRST出来的,觉得你等同于没有市场、没有观众,压根就不愿意再投;而有些有比较好类型潜质的作品,因为害怕被打上这样的标签,也不会选择(FIRST)。”这是令她无比焦虑的地方。
但这并不意味着未来成都的影展会和西宁形成类型片、文艺片的割席划界。“现在创作已经这么难了,如果这样去划分,就会更加撕裂原先我们做这件事情的初衷。如果说未来我们一想到西宁就是艺术片,那么这个部分的产业结构就会越来越窄。”
无论评委、嘉宾、明星还是一些成熟导演,来到FIRST都常常提到的一个高频词汇叫做“回血”,这种和市场依然保持着距离而对电影本体和创作更为亲近的土壤里,所蕴含的热忱和养分,每一个身处行业的人都能感受到它的珍贵。
李子为
“我们没办法左右一个时代,但我们也许可以书写一个时代。”这是李子为对把这个青年影展办成一个“百年老店”的野心,虽然每天不断的突发因素也会让这个看起来永远鸡血满满的实干家有些泄气,“我们终将被撵过。抗拒,可能只是一个姿态呈现而已。说一千道一万,我还是觉得FIRST很奢侈。这种奢侈来自于,它在做一件一些价值和意义并不会即刻显现的事情。”
FIRST荣誉名单↓↓
first
更多first青年电影展获奖作品(First青年电影展)相关信息请关注本文章,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