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冯太后与孝文帝(孝文帝改革和冯太后改革)
北魏冯太后与孝文帝(孝文帝改革和冯太后改革),新营销网红网本栏目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北魏冯太后与孝文帝(孝文帝改革和冯太后改革)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49年,北魏吴泰的拓跋焘完成了统一北方的大业。时隔150年后,北方恢复和平,为经济复苏创造了条件。此时北方的民族和阶级矛盾依然十分激烈,统一后的北魏岌岌可危。为了保持长治久安,北魏继续进行汉化改革,其中孝文帝的改革成为中国历史上改革的典范。孝文帝的改革不仅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儒学的复兴,而且加速了民族的融合,为中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一、危机中的孝文帝改革背景3354。从拓跋拓跋建立北魏时的386年到拓跋道灭北凉时的439年,鲜卑拓跋三代历经半个世纪才最终统一北方。随着北方的统一,北方的经济和文化也出现了复兴的迹象。经济上,拓跋扈的种田养桑建议,崇尚节俭,计算库班登,使北方农业生产趋于稳定,许多游牧民族逐渐由游牧转向农耕。在文化方面,拓跋提倡儒学,倡导文教,兴办学校,整理经典,修订国史,加速了北方儒学的复兴和民族融合。胡三省说,“儒学在北魏平凉之后开始震动”。
托巴陶
,北魏统一后面临巨大的危机。,鲜卑人初入中原时,他们的法规也带有浓厚的草原气息,具有原始性和过渡性。所谓“胡风民族风俗杂于他人”。在拓跋族征服其他民族的过程中,有大量的屠杀和掠夺,很多汉人沦为奴隶和杂家。在战争中,其他民族的人充当前锋和步兵,鲜卑民族监督后方。很多汉族士绅被纳入统治集团,但他们难以掌握实权,容易被排挤。著名的元老崔浩因为得罪了鲜卑贵族而被杀。所以当时北方的民族矛盾还是很尖锐的。
鲜卑族
,北方的阶级矛盾依然激烈。东汉以来,北方豪强地主发展为士绅,广泛占地,修建码头城堡,编制铁甲兵,垄断地方权力,成为割据势力。这些士绅不断兼并土地,导致农民破产,沦为曲调、佃户甚至奴隶。根据《中国人口史》的数据,当时全国有一半人口成为了依赖者。
士绅不仅侵占土地,而且隐瞒人口,影响国家税收。北魏初期实行简单的宗主监督保护制度。将北方士绅分为“三等九等”,按财产多少征税。宗主监护室是统治地方和收税的官员。由于士绅隐瞒了大量的土地和人口,很难区分贫富。历史上说“人多暗藏风险,五三十家为一家”。且官绅勾结,“富而督贫,避强侵弱”。
绅士分布
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交织下,北魏起义从未平息。从北魏建立到孝文帝统治的100年间,北魏发生了80多次起义。比较著名的是445年关中地区的泸水胡盖武起义,十几万人。关中各族纷纷响应,经过拓跋焘亲征,几经波折,终于平定。
二。孝文帝改革前奏曲3354年冯太后改革465年,北魏第五位皇帝拓跋珪去世。年仅12岁的拓跋弘继位为文帝,拓跋扈的宫中皇后石丰成为太后,也就是冯太后。47年,拓跋宏的儿子拓跋宏出生。冯太后暂时停止对朝,把国家大事交给拓跋宏,投入
冯太后是汉族。上任后,大量汉族人才受聘参与国家政治。如高云、高绿、王睿、王安石、尤明根、李冲、刘芳等。都被重用了。这些学者大多具有治理国家的能力,成为冯太后的智囊。冯太后的许多改革措施都是在这些汉族学者的支持下进行的。
作为汉族,冯太后的改革是从社会习俗入手的。鲜卑人进入中原后,带来了许多落后、原始、野蛮的习俗,如姓氏通婚、巫术等。1983年,冯太后下令禁止同姓通婚,成为汉化改革的先行者。冯太后还固定了官制,制定了礼仪,并以法律的形式修改了法令,修订了新法“八三二章”。在44年和487年,冯太后两次修改了法律。通过修改法规,消除了鲜卑人的许多野蛮习俗,减轻了刑罚。
第二,整顿吏治,建立俸禄制度。北魏初期,官员没有俸禄,高级官员可以在战争中得到自己的那份财产。而地方官员只要缴纳一定的贡品,就大肆搜刮,导致了腐败。文成帝和献文帝都曾下诏禁止腐败,但没有效果。84年,冯太后模仿汉魏晋旧制度,规定税收作为官员的俸禄,禁止官员在俸禄之外收受贿赂。“一趟下来,脏马必死”。为了实行俸禄制度,冯太后派使者巡视各地,打击腐败分子,地方官员收受贿赂,杀死40多人。北魏吏治大为改善,史称“明纪必尊,赏罚必行,改旧道,时时守法。”
冯太后墓——永固陵
第三,实行均田制。十六国时期,北方战乱不断,大量人口死亡或南迁,留下许多荒地。鲜卑人进入中原时,把荒地占为牧场,使之成为国有土地。北魏初期,帝王将部分国有土地分给百姓耕种,但规模都不大。1985年,在王安石的建议下,冯太后颁布了“均田令”,将这些国有土地分给人民耕种,但国家保留所有权,禁止出售土地。均田制的实施使农民获得了土地,有利于北方的社会稳定和经济恢复。这一制度一直延续到唐末,也是隋唐繁荣的经济保障。
第四,实行“三长制”。如果说均田制是为了保护自耕农,那么三族制就是为了限制贵族家庭。为了检查贵族家庭隐藏人口和土地的现象,冯太后在486年废除了族长的监督和保护制度,实行“三首领制度”,规定五户为一邻,五邻为一里,五里为一方,每邻一里一方有一个首领,称为三首领。长期任务主要是查户口、催税服务、管理生产、维护治安。从那时起,三年制
就成为了北魏的地方基层组织,对限制豪强,保障国家赋税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第五,改革赋税制度。在推行三长制和均田制的,冯太后也推行了新的租调制与之相匹配。规定每队夫妇每年缴纳粮食一石,布一匹,这使得农民的负担得以减轻。与此,由于士族被清查出大量的土地和人口,其赋税也大量增加了。许多隐蔽人口也乘机脱离士族的控制,成为了国家的编户齐民,缓解了社会矛盾,也增加了国家税收。
490年,冯太后去世,她的改革被孝文帝继承下来,并且更大规模的地推动。冯太后的人格有着正反面的巨大反差,她在文成帝去世后曾 男宠,有违背儒家纲常道德,这是被许多史书批评的。站在人性的角度来说,她并没有多少过错。她在政治上奸诈狠毒,杀了不少的政敌,但这反而使得她的改革措施能够雷厉风行地推行,取得了巨大的效果。
三,孝文帝的全面汉化
冯太后去世后,孝文帝拓跋宏已经年满23,于是开始亲政。孝文帝是冯太后精心培养的帝王,史载“及高祖生,太后躬亲抚养”。冯太后曾亲作《劝戒歌》以此告诫孝文帝将儒家伦理道德作为行为规范,又作《皇诰》十八篇讲述自己的为政之道。在冯太后的影响下,孝文帝从小对儒家文化耳濡目染,为全面的汉化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自太和十年已后诏册,皆帝之文也。自余文章,百有余篇。”——《魏书》
孝文帝执政后,在礼仪制度 全盘汉化,采用汉朝的礼仪,作明堂、建太庙、正祀典等。在迁都之前,孝文帝还进一步改革刑法,颁布新律令,废除了部分的肉刑。
当时北魏的首都平城,几乎处于塞外,粮食供应比较困难。加强柔然的崛起,平城处于强敌威胁之下。为了巩固北魏对中原的统治,继续推动汉化改革,孝文帝决定南迁。当时有邺城和洛阳作为选项,邺城是当时北方的经济中心,而洛阳则是文化中心,孝文帝的改革多重视文化方面,因而选择了洛阳。
但随着改革的推进,改革的助力也逐渐增大。此时的鲜卑族分为了三个派别,保守派反对改革,主张保持鲜卑族的风俗,认为汉化后鲜卑彪悍的民风将会被弱化,失去征服力量,鲜卑贵族的元老和太子都属于此派;中间派主张改革,反对彻底的汉化;改革派主张彻底汉化,并且认同迁都,主要是汉族官僚支持。
为了能够实现迁都,孝文帝推心置腹地说服了说服了任城王拓跋澄。在拓跋澄的支持下,孝文帝于493年带领百官和军队“南征”,宣称讨伐南齐。当大部队到达洛阳之后,遭遇阴雨天气,孝文帝下令原地待命。此时的保守派害怕南征,希望孝文帝能够停止。于是孝文帝就提出了定都洛阳的计划,大臣们只得相从。
定都洛阳后,孝文帝就在社会风俗方面推行全面的汉化政策,主要如下(1)禁鲜卑语,确立汉语为唯一的官方语言,“断诸北语,从正音(汉语)”,30岁以上的人可以宽容,30岁之下的人必须说汉语,不然会降爵黜官。(2),改汉姓。拓跋氏改为了元姓,北魏皇族九氏以及北魏初期所统的部落一百十八氏皆改为单姓。(3)改籍贯。孝文帝将鲜卑贵族籍贯改为洛阳,死后葬在洛阳,不得还葬平城。(4)易服装,禁胡服。规定少数民族的服装一律改为汉服。(5)通婚姻。提倡和汉族通婚,在孝文帝的带领下,鲜卑贵族纷纷和中原士族通婚,使得两大集团被血缘关系牢牢联系在一起,加速了民族融合。
496年,孝文帝巡幸嵩岳,太子元恂留守金墉城。于是元恂暗中勾结保守派,试图出奔平城。孝文帝得知后,立马折返洛阳,列举其罪,亲加杖责,并逼令元恂自尽。就在当年,鲜卑保守派起兵叛变,被拓跋澄平定。此后,保守派势力就基本被铲除,鲜卑汉化已不可逆转。
孝文帝因为坚决推行汉化改革,为民族融合,北方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历来被视为贤主。隋朝王通评价孝文帝“元魏之有主,其孝文之所为乎?中国之道不坠,孝文之力也。”南宋儒者叶适评价“用夏变夷者,圣人之道也。”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改革,影响了中国四百年的历史发展,他们的许多政策一直到唐代还在推行,他们的措施加速了民族融合,为隋唐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可以说,两者都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物
孝文帝
更多北魏冯太后与孝文帝(孝文帝改革和冯太后改革)相关信息请关注本文章,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