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泊桑短篇小说项链的读后感500字(项链 莫泊桑的读后感)

生活百科 2023-04-28 07:47生活百科www.xingbingw.cn

莫泊桑短篇小说项链的读后感500字(项链 莫泊桑的读后感),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莫泊桑短篇小说项链的读后感500字(项链 莫泊桑的读后感)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项链》是法国作家莫泊桑创作于1884年的短篇小说。小说以一条华美的钻石项链作为线索,侧面描写了法国不同社会阶层,人们的生活、情感以及人性背后的欲望。

马蒂尔德因为丢失了一条“假”钻石项链,不得已用自己的十年青春和辛苦劳作来偿还。小说看似对人性之中欲望和虚荣的批判,实际上宣扬真诚和勤劳,才是为人之本。

年少懵懂,我一直将《项链》看作一个年轻的女人为自己的虚荣心买单的故事。如今重读《项链》,我从这本看似批判社会虚荣风气的小说中,看到了更多关乎人性与救赎的内涵。

一条假项链看尽众生相,马蒂尔德的虚荣里写着全社会的欲望

“项链”是整篇小说的串联线索。女主人公马蒂尔德因为一条钻石项链走上人生的高光时刻,也因为这条项链而跌入人生的谷底。

马蒂尔德的命运看似是因为项链而急转直下,事实上,这条项链只是她命运悲剧的一个触发点。而虚荣心,才是真正让她万劫不复的根源。

一个女人,贫穷又美丽,是一个悲哀又危险的事实。小说里这样写道

“女子原就没有什么地位,她们的美丽、她们的娇艳、她们的丰韵就可以作为她们的出身和门第。”

马蒂尔德的痛苦正是来源于这种认知与现实生活的冲突。她以为,自己生来就是为了享受这样的豪华生活。

,面对餐桌上的家常便饭,她自然地幻想出山珍海味;放眼家徒四壁的居所,她习以为常地渴望着富丽堂皇的厅室。没有漂亮的衣裳,也没有精致的珠宝,而她恰巧偏爱这些。

马蒂尔德对物质的欲望遍布在生活的每一个细枝末节里,当这些东西得不到满足,她终日郁郁寡欢、萎靡不振。

马蒂尔德的悲剧看似始于虚荣,但又不止于虚荣。小说除了讲述欲望对人的支配和影响,也在向人们昭示,人人皆有欲望,欲望本无罪。

在小说中,马蒂尔德是个风姿绰约的女性,她渴望享受优渥的物质生活,渴望人们承认她的魅力。,阶级和出身让她的这些愿望尽数落空。马蒂尔德的欲望真实,但并不可耻,因为小说中的每个人身上,都充斥着各自的欲望。

马蒂尔德的丈夫是一个小公务员,处于社会中下层,某种程度上也难逃“虚荣”的桎梏。当所有人都觉得部长的舞会千载难逢,他也千方百计地去攀附,弄到一张舞会请帖,证明自己的能力,博取太太的欢心。这种随波逐流的攀附,何尝不是虚荣的一种?

马蒂尔德的好友弗雷斯蒂埃太太,作为上流社会的贵妇,竟会以一条假项链来充当数万法郎的真品,以此彰显自己的富有和尊贵。她身上虚伪做作的一面,在欲望面前也昭然若揭。

通过弗雷斯蒂埃太太这个形象,我们窥一斑而可以知全豹。在80年代的法国社会中,无论是底层还是上流社会人士,整个社会弥漫着一种浮华的风气,人们内心狂热的欲望呼之欲出,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戴着虚荣的标签。

,追根溯源,虚荣是欲望衍生出的产物。虚荣不值得提倡,人性的欲望同样也不该被批判。

在真实的欲望之下,真诚和勤劳既是为人之本,也是解救之道

莫泊桑塑造了马蒂尔德这一形象,表面上是写她被物欲所支配的人生,事实上却在写是歌颂她于物欲横流的世界中,保持一颗赤子之心的可贵。

小说通过不同角度的对比,呈现了一个关乎人性和救赎的主题。作者通过明暗两条脉络,凸显了马蒂尔德和弗雷斯蒂埃太太之间的价值观以及人性差异。

为了参加舞会,作为平民阶层的马蒂尔德去富人阶层的朋友,弗雷斯蒂埃家里借了一条“假”钻石项链。不幸的是,在舞会结束后,她弄丢了项链。马蒂尔德和丈夫选择倾家荡产,偿还给朋友一条真项链。

讽刺的是,弗雷斯蒂埃身为别人眼中的贵妇,竟然会去买一串仿制的假项链,这看似令人大跌眼镜的真相,其实是作者埋下的一条暗线。

这个谜底在小说的,被弗雷斯蒂埃太太自己揭开。她一开始就知道项链是假的,但却不会告诉其别人这是冒牌货。

她究竟买过多少假首饰,我们不得而知。这个情节也揭露了上流社会圈子中,人们为了追求体面,使用虚伪的手段竞相卖弄、相互攀比的本质,作者借此批判了一种浮华、务虚的社会风气。

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下,马蒂尔德的真诚显得尤为可贵。她在丢失项链的第一时间,没有逃避,没有欺骗,而是本着诚信之心去弥补。

马蒂尔德不是在为自己的虚荣买单,事实上,马蒂尔德所作的是对善良和真诚的一种坚守。

小说还描述了马蒂尔德还债前后的模样变化。十年前,她貌美如花,但也虚荣浮华,终日活在不切实际的幻想与对现实生活的埋怨之中;十年后,她粗声大嗓,容颜不再,但却脚踏实地,充实而圆满。

正如小说结尾,当马蒂尔德成功还债,告诉弗雷斯蒂埃她这几年的经历时,她感到一种自豪而天真的快乐。这种快乐正是她在此前的生活中从未有过,通过劳动实现自我价值而获得的快乐。

那一刻,我觉得她不是在被命运蹂躏,相反,她获得了自我救赎的成功。

比起购买虚假项链的弗雷斯蒂埃太太,马蒂尔德活得更加真实诚恳。我们无可避免地都会受欲望的支配,要牢记,真诚和勤劳才是为人之本。

人生就是从偏误迈向正轨的过程,知错能改的人都值得尊重

莎士比亚曾经说“最好的好人,都是犯过错误的过来人;一个人往往因为有一点小小的缺点,将来会变得更好。”

马蒂尔德用她的一生向读者昭示了几个的道理。

贫穷不是原罪,盲目攀比,心为物役才是最大的悲哀。

一个人的欲望和虚荣仅一步之遥。物质的欲望人人都有,一旦盲目追求过了头,就成了华而不实的虚荣。

贫穷并不可怕,追求优越的物质生活也无可厚非,一种不加克制,不曾建立在现实合理性的物质追求,只会让一个人慢慢脱离现实生活的奋斗,成为物质的奴隶。

心为物役的背后,是一个人对自我价值认知的偏差。

一个人,过于虚荣,说到底,是未曾真正认清自我价值。虚荣的东西都是表面的、物质的,当一个人认为生活的核心是物质的满足,那么,这个人的精神世界已经极度匮乏,除了物质以外,他找不到其他能让他满足,实现自我价值的东西。

正如在马蒂尔德初期的生活中,她渴望通过婚姻改变自己的命运和出身,她对自我价值的认知不过是成为有钱男人的附庸,成为漂亮女人羡慕的对象。

“她觉得自己生来就是为了享受这些东西的。她最希望的就是能够讨男人们的喜欢,惹女人们的嫉妒,她楚楚动人,她希望到处受欢迎。”

在这一段心理描写中,马蒂尔德已经完全将自己物化了。在她的一系列幻想中,包含了对物质的追求,却丝毫没有体现对真实劳动与奋斗的认可。

在某种程度上,马蒂尔德将一个女人的成功归结为容貌的出众和婚姻的成功,因为这两点结合,便意味着不劳而获的物质生活享受。这样一种错误的价值定位致使马蒂尔德觉得生活黯淡无光,人生了无希望。

相比之下,夏洛蒂·勃朗特《简·爱》中的简才是一个自我意识极强的女性。面对身材矮小,样貌平凡的事实,简不卑不亢;面对巨额财产的诱惑,她坚定地选择亲情;面对罗切斯特的追求,她既不为其财产而动心,也不为其残疾而离弃,只是发自本心地选择了婚姻的尊严。

在简身上,我看不到她的生活有一丝半点被物质欲望捆绑的迹象。无论贫穷还是富有,她都能活出生命的洒脱。当人们普遍追求物质,趋之若鹜之际,她只是顺从内心,追求更高层次的自我价值认可,,没有什么物质的诱惑能够奴役她。

那么,作为一个平凡人,我们又该如何摆脱物质的奴役,正确实现自我价值呢?

从务虚到务实,人要学会知足常乐、驱使欲望,而不是沦为欲望的奴隶。

在小说的结尾,马蒂尔德经过十年的辛苦劳动,从一个十指不沾阳春水、对生活不满的幽怨美少妇变成了一个勤俭持家、坚强又粗暴的家庭主妇。马蒂尔德经历的这十年,其实也是寻找自我价值的一个过程。

在丢失项链之前,她过着没有目标、没有理想,也没有实际劳动经历的生活。在这样的虚无生活中,各种不切实际的欲望充斥着她的脑海,她的生活,一片黑暗。

项链的丢失,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也在给予了她生活的目标与奋斗的动力,在这个过程中,她逐渐成长,从务虚走向务实。

随着真实的劳动与人间的疾苦降临到她身上,那些不切实际的欲望就此离她远去。生活的打磨让她成为一个坚毅的妇人,苦难之中,那些往日她难以体察的微小幸福终于一个个地在她心头复活。

马蒂尔德也终于明白,那些空中楼阁一般的欲望,永远不如知足常乐的生活态度让她幸福。

十年中,马蒂尔德成功地从一个被欲望驱使的人变成了一个驱使欲望的人。在奋斗的过程中,她的欲望给予了她无比明确的目标和信念,支撑她度过一切艰难时光,面对一切挑战。

其实欲望并非痛苦的根源,真正的痛苦是一种除了欲望以外,既无目标,也未曾努力和奋斗过的人生。

END.

我是博书君,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账号博书。看完文章,记得点赞~

更多莫泊桑短篇小说项链的读后感500字(项链 莫泊桑的读后感)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

Copyright@2015-2025 www.xingbingw.cn 性病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