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病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布鲁菌病,又被称为波状热,是一种由布鲁菌引发的急性或慢性传染病。该病属于自然疫源性疾病,其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轻重不一的发热、多汗以及关节痛等。布鲁菌是一种微小的球杆状细菌,属于革兰氏阴性菌。它们无芽胞、无鞭毛,并不形成荚膜。
那么,布病的传播途径有哪些呢?布病可以通过皮肤黏膜直接接触感染传播。例如,接产员、兽医、饲养员、放牧人员、皮毛加工者、屠宰工人等,在接触患布病的家畜或啮齿类动物时,如羊、牛、猪、鹿、马等,都有可能感染布病。布病还可以通过消化道感染以及呼吸道感染传播。如食用被污染的水或食物,或者吸入被布氏菌污染的飞沫、尘埃等,都可能导致感染。
在布病的病原学方面,布鲁菌对光、热以及常用的化学消毒剂等都非常敏感。日光照射10至20分钟、湿热60℃10至20分钟、3%漂白粉澄清液等都可以将其杀灭。布氏杆菌在干燥土壤、皮毛和乳类制品中可以生存数周至数月,甚至在水中也可以生存5日至4个月。国际上将布鲁菌分为不同的生物种和生物型,而中国主要以羊种菌为主,其次为牛种菌,猪种菌则仅存在于少数地区。近些年,犬中的犬种感染率以及人群感染率都有所上升。
布病的发病机理是什么呢?布鲁菌自皮肤或粘膜进入人体后,会与中性多核粒细胞首先遭遇。羊型菌不易被杀死,存活的布鲁菌会随淋巴液到达局部淋巴结。病菌可能在局部被消灭,也可能在淋巴结中生长繁殖形成感染灶。当病菌数量增多并突破淋巴结屏障进入血循环时,就会出现菌血症、毒血症等一系列症状。布鲁菌主要寄生于巨噬细胞内,其发病机理以迟发型变态反应为主。布病的发生发展复杂且易复发,与菌血症、内毒素血症、变态反应有关。该病菌侵犯多个器官,抗菌药物与抗体不易进入细胞,因此本病临床表现复杂且难治。在布病的慢性期中,网状内皮系统可能出现由上皮样细胞、巨细胞、浆细胞、淋巴细胞等组成的肉芽肿,这是组织对细菌产生的变态反应的结果。肝、脾、淋巴结及中均可出现类似的病变。特别是在羊型和猪型布氏杆菌病中,常有化脓性肉芽肿形成。
布病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需要我们深入了解和积极预防。希望你能对布病有更深入的了解。 布鲁氏菌病简介
布鲁氏菌病,通俗称为布病,这一名称的背后蕴含着一段有趣的误解史。在20世纪50-60年代的牧区,如内蒙古等地,许多民众对此病并不了解,他们误以为是一种名叫“布”的衣物所患的疾病,于是便称之为布病。这种误解虽有趣,但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布鲁氏菌病的认知有限。在不同的地区,人们根据布病的特点给它起了许多形象的名字,如“千日病”、“懒汉病”、“蔫巴病”等。
那么,布鲁氏菌病到底是什么,又为何被称为布病呢?其实,布鲁氏菌病是由一种名为布鲁氏菌的微小细菌引起的,当这种细菌侵入人畜机体后,会引发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病。人们称之为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那么,为何这种细菌会被命名为布鲁氏菌呢?这就需要深入了解其背后的历史和科学原因了。
布病的诊断要点
对于全身性布鲁氏菌病的诊断,关键要点在于:白细胞总数不会升高,但淋巴细胞比例会有所上升。通过特殊的血清凝集素反应,如果效价达到1:100则被视为可疑,而效价1:300以上即可确诊。在某些情况下,通过血液培养也能得到阳性结果。
对于接触性布鲁氏菌病,患者如果以布鲁氏菌抗原进行皮试,结果呈强阳性。但值得注意的是,对于那些既往有接触史的人,皮试也可能出现阳性反应。补体综合试验在病程第三周会出现阳性,具有较高的特异性。综合这些诊断方法,我们可以更准确地判断布病的存在。